七一社区        注册

“白菜价”公车拍卖是权力在“自娱自乐”

郑端端

2014年09月02日16: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年7月,河南省中牟县对43辆公车公开拍卖,共拍出39.11万元,平均每辆仅9000元左右;温州第五次公车拍卖时,一辆奔驰车仅拍出2.4万元;某地一辆普桑轿车以“白菜价”600元拍卖成交。记者梳理近一年数据发现,从实际的交易价格来看,89%的公车实际交易价在5万元以下,实际交易价在5万元至10万元的占8%。不少被拍卖公车最后的买主是原车辆使用者。(8月31日《广州日报》)

随着《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发布,两个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公车改革的大幕正式开启,人们也满怀公车改革的期望。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上半年政府委托机动车拍卖共成交1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亿元,增幅79.4%。这5亿元基本上是各地公车改革带来的公车拍卖的成交额。并且,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还在会上说,全国公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公车拍卖数量明显增加。

然而,从报道得知,公车拍卖的成交价格却让人担忧,一些地方一辆奔驰仅拍出2.4万元,一辆普桑以600元“白菜价”成交,更有甚者拍卖公车的最后买主是该车辆原使用者。不禁引来无数的质疑,一张公车被以廉价的白菜价格贱卖,是否存在暗箱操作?“最后买主竟然是车辆原使用者”,是否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明显有“内部福利”之嫌?公车拍卖是否做到公开、透明呢?

不得不说,自中央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来,全国党政机关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但公车拍卖价格过低、公车拍卖的“走秀”、变相谋取的“内部福利”肯定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甚至还有“隐形”的腐败存在,笔者认为,“白菜价”公车拍卖是权力在“自娱自乐”,将拍卖的公车由自己人“回购”更是一种权力自肥的表现。

其实,这次公务用车改革是政府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其对象确定、抓手明显、过往经验充分,不但在维护政府公信力和赢得改革支持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落实八项规定、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抓手。公车改革就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积极引入市场化力量,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因此公开透明和程序公正必然是公车拍卖的基本原则。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方面,在全国公车改革中发挥拍卖的“公开、公平、公正”作用,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将公车拍卖的过程主动晒出来,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处置工作的有序和高效,对暗藏“猫腻”的单位和个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绝不姑息,谨防“浑水摸鱼”。同时,公车拍卖要引入纪检监察系统和现场监督公证,对整个拍卖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拍卖的公开、公正、透明。另一方面,政府要根据各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车改实施细则,明确公车拍卖的一系列标准、程序,如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的选择方式,底价的确定方法,并明确拍卖的全部流程,以及监督办法和法则。在拍卖前,应先网上公示车辆信息和底价,通过全程公示来预防暗箱操作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把公车改革规范得让人能够看得清、看得懂。唯有此,才能平抑争议与猜测,杜绝权力的“自娱自乐”。

简言之,治理公车拍卖乱象,既要完善公车拍卖的手续流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还要强化监管问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杜绝隐形“腐败”,如此,才能保证公车改革的稳步推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