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审计“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不能止于“翻老底”

鱼予

2014年08月29日14:4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全国将首次针对土地出让金展开大范围审计的消息引发关注。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记者采访发现,分散在国土、土地储备、财政等部门的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除接受一些审计外,大多“封闭运行”,导致违规不断、腐败滋生。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对老百姓而言。对城镇化建设高峰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靠山”、“靠水”还要“靠土地”。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钱不够花”而又必须生财选道的推手。报道称“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年收入增长超30倍,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去年,有些省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甚至超过税收收入”。经济看似显性增长,但随着土地财政“依赖症”产生的巨额出让金将被“翻老底,侵占挪用、体外循环、封闭运行等“土地账”却成了亟待破除的“糊涂账”。笔者以为,审计“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不能止于“翻老底”。

首先,土地财政已经“喊打”了数年,如今却依旧沉疴不解。要解决“封闭运行”,杜绝土地财政“依赖症”带来的违规、贪腐空间,须得审计抡“重锤”。据2010年公告显示,抽查的13个市有7个市支出2.1亿元,用于弥补国土、城建等部门工作经费不足;有4个市违规支出2.38亿元,用于建设、购置办公楼、商务楼等。此后,审计署再未公开涉及土地出让金方面的审计信息。原因何在?那是漏洞太大。因为多地面对土地出让金收支能把这项“政绩”说清楚的部门和干部却“很难找”。大部分地区官员对土地收入收支话题都很敏感,不愿多谈。具体收了多少,怎么用的,只有部门一把手和具体经办人说得清楚。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支,基本可由地方一些人“说了算”,是地方财政最后一块“自留地”,更是权力寻租,乱象丛生的症结所在。

其次,在新型城镇化千呼万唤之下,加上农民工的市民化。土地财政已成为城镇地方政府的高度依赖。更是地方政府最受诟病之处,官员最易落马之处,群体事件最易爆发之处,种种这些都与土地问题有关。如审计署2010年的审计公告却显示,11个市的674.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占征收总额的20.1%;武汉市一家科级事业单位,将属于土地出让金性质的项目建设用地补偿资金,存入自行开设的11个银行账户内,两年来沉淀资金9.8亿元;长春市委原副书记田忠,就曾将无偿征用的土地转让变现,侵吞土地出让金1018万元;武汉市新洲区原区委书记王世益,被查出从土地出让金账户中,支借1亿多元资金给4家民营企业使用,建立“官商联盟”谋取私利,等等一切让土地财政变成“自说自话”。因此对于“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须得“下猛药”。

再者,在国家严控房地产的政策下,土地财政为何依旧“火爆”?据专家分析,原因在地方的土地费用、各种税收及各项审批流转中的隐性成本,要占到房价的40%至55%,显然,巨额利益是地方难以割舍土地财政的根源。另外现行体制也给土地财政制造了获益条件。其一,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让“大蛋糕”就在身边;其二,地方政府包揽了土地的供给、监管及经营,这给土地财政留下巨大的操控空间;其三,对土地财政缺乏相应追责,让卖地换钱肆无忌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愈“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顽疾已“刻不容缓”。

最后,要遏制“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避免因土地的出让确实导致的腐败地滋生,须构建可以打通土地、金融、行政程序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提高对土地开发各个环节的刚性管理,让土地储备阳光化;更要将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情况作为重大事项定期向政府报告,增加公众信息公开透明度,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减少土地出让金的使用随意性;还要全方位考核地方政府和官员GDP 政绩。总而言之,审计“封闭运行”的土地财政不能止于“翻老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