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缺官不缺钱”的“拜官一家”究竟缺啥

冬月禾

2014年08月21日15: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两年多来,24岁的冯可因为公务员考试和父母斗智斗勇。为了不与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她一边假装努力复习,一边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冯可的父亲直言家里不缺钱,但是缺个当官的,“我们屋头做啥子的都有,就是没得当官的,说出去是政府的人,都要有面子些!”(8月20日新华网)

古人云人生有两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如今这个“喜”,究竟对谁而言,说不定真可商榷一番。关于前者,从每年春节常见的“逼婚”新闻来看,真正操心婚姻大事的还是父母一辈,父母们对此“喜”的急迫心情不言而喻。而金榜题名,则指今天的公务员招录考试,要是冯可“中榜”,显然也是父母更“喜”。

操心子女立家立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仅是封建时代“家天下”的形象符号之一,不仅天下都为皇帝一家子的,而且连最“基层”的县令,都被称为“父母官”。在那样的环境下,“学而优则仕”是黄金定律。

冯可父母显然也受到影响。一方面,在传统思维下,父母拥有家庭决策权,子女就业方向,当然有理由“一手掌握”。另一方面,自己没有机会成为“当官的”,但还有子女,在“愚公移山”精神支持下,总有一代人可以“鲤鱼越龙门”,了却家族心愿,而且公招考试年年有,比起数年一次的古代科举,机会更大,何不加把劲,两年考五次又何妨?

是操心子女未来也好,还是家族心愿也罢,这些编织出的“高大上”理由,却一不小心被冯父所言的“面子”给捅破了。按照冯父所言,家中缺官,会导致没有“面子”。所谓“面子”,初看包裹的是“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更深层的却是代表某种社会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这一点,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就是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的正式提出,其实也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三十岁的“寿命”,注定代表不了其在几千年中华文化中的盘踞,但随着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确立与深入,它逐渐被当成舆论靶子,人人见而批之,遗憾的是几代人一直在努力,却始终难以根绝。现透过冯可“家里缺官”,再次证明官本位思想已“四海为家”,就是在全国千千万的“小作坊”里,滋生着官本位生命得以延续的养分。

某方面值得庆幸的是,冯可有着与父母完全不一的价值观取向,她“委婉”地叛逆着父母,实则是对官本位思想的遗弃。而这种思想,能否在我们这一代人里彻底终结,冯可,给了公众信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