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鹏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摆脱贫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同志首部个人著作《摆脱贫困》中谈到,“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我们需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如习近平同志谈到的那样,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是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商品经济的固有消极属性,特别是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不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消失。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富裕起来后,却没有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是“仓廪实”而不“知礼节”,变本加厉的贪婪、无情、奸诈、欺骗。更有甚者,在“仓廪实”后,更衍生出“饱暖思淫欲”的丑行,把礼节、荣辱,甚至是做人的道德统统抛在了脑后。
“知礼节”,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具体体现。“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时,就能感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基本舒适。而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就有了足够的活力,来驱动自身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道德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在满足了大众“仓廪实”“衣食足”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从而让人们把“知礼节”“知荣辱”等作为自身道德的自觉追求。在经济社会取得发展的同时,不能把礼义廉耻丢在一旁,而应通过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形成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之风。
“仓廪实”只是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代表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在“仓廪实”后,更应“知礼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的发展水平虽然也在不断发展,但是,腐败渎职问题还屡禁不止,失信欺诈现象层出不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丧失伦理、为所欲为等问题屡屡曝光......从个人层面上讲,正是这部分人在“仓廪实”后没有做到“知礼节”“知荣辱”。从人生幸福的角度来解读,礼仪、道德和法律三大基石铺垫而成。其中,礼仪不像道德那样肃然,也不像法律那样严峻,它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表现。正体现了“仓廪实”后更要“知礼节”“知荣辱”,并成为个人道德层面的要求。这也说明, “知礼仪”“知荣辱”等道德要求的实现,有助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对每一个人的道德层面的要求,体现了对个人“知礼节”的要求。“仓廪实”,更要“知礼节”。当然,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是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发展的。这就要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才能让“知礼节”“知荣辱”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同样,一个没有优良素质和道德力量的民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有助于人们在“仓廪实”后而更“知礼节”,从而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