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剔除“题字”官气,还需制度发力

于腾洋

2014年08月14日15: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8月14日,《新华网》)

无独有偶,官员前脚被查,其“墨宝”紧跟“落马”,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田凤山、成克杰、胡长清、王有杰等巨贪都可谓是此道中的“高手”。其实,那些热衷于题字的官员,非常明白自己“墨宝”究竟存有多大价值,这个价值又会随着什么而变;更清楚,自己今天的书法艺术“名作”,明天就可能“因故”成为被铲除的“遗羞”。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乐此不疲地四处“题字”,难道这些热衷于“题字”的官员真练就了“颜筋柳骨”之范?字写得足以“世代传承”?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很低的,想要成为书法大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即便是“天才”也需要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才能写到“传承”的地步,这对于工作繁忙的官员来说根本没有成为“书法家”的时间保证。

既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作品也很一般,但仍有个别官员热衷于“此道”,无怪乎两点原因:其一,为了丰厚的“润笔费”。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官员“书法家”每留墨宝必有价格不菲的“润笔费”,这个酬劳是“合情合理”、“光明正大”,表面看似乎是这么回事,其实,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只不过是权力寻租自欺欺人的障眼之法而已。其二,为了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大凡在官员“书法家”手里求字的人,必然是胸有“杂念”的,这样其必会穷尽谄媚之术,让书写者深深陶醉于自己的“大家风范”,某公在《书法报》上这样撰文吹捧:“承柳公权之铁骨,袭颜真卿之浑厚,飘逸灵秀再追‘二王’”就是最好的例证。

面对如此强大的“糖衣炮弹”,试问能顶住的有几人?所以说,官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要洁身自好管好自己,牢记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要轻易“题字”。应该说,官员在工作之余练字自娱未尝不可,但若是让自娱之爱沾染上“官气”、“铜臭味”就大大的不妥了。

当然,剔除“题字”官气,让艺术回归仅仅依靠官员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远远不够的,2008年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即规定,“国务院领导同志不为部门和地方的会议活动等发贺信、贺电,不题词”,2012年12月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更是严格了“不题词、题字”的要求。有理由相信,在不题词、题字这一硬性约束的严格执行和监管下,剔除“题字”官气,为时不远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于腾洋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