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jx
三国时期的袁绍与曹操论兵,曹操说出自己平定天下的策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重视人才是出了名的,贤士许攸来降时,曹操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也正是由于曹操“求贤若渴”,像郭嘉、荀攸、贾诩、张颌、文聘等许多敌方阵营的文臣武将纷纷投奔而来,曹操最终依靠他们成就了帝业。
曹操在《短歌行》总结自己用人的诀窍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就是听说人才来了要把吃进口中的饭菜吐来赶紧去迎接贤士。连咽下食物的时间都没有,就怕轻慢了人才,这样急迫的求贤之心自然会让人才趋之若鹜。中国现在也正处在事业兴隆的关键时期,也应拿出求贤若渴的真挚诚意,广纳英才。此前中央领导提出了广开贤路、诚纳英才、系统培养、用好人才“四字诀”,就是鼓励社会开放的选人用人。
然而与用人大势不符的是,一些传统的思想和陈旧观念依旧影响着科学人才观的形成。一些人以亲疏为界举才,举荐“圈内人”;一些人模糊“德才标准”,依据个人意愿选才;一些人用才论资排辈,大搞平稳照顾;更有一些人打招呼、递条子,严重败坏了用人风气。在不正之风的影响下,一些人才被无形的标准或多或少的被制约和限制着,或是家庭因素的“身份框框”、党与非党的“政治框框”、门第学校的“学校框框”、学历高低的“文凭框框”、资历深浅的“资辈框框”、年轻与否的“年龄框框”、系统内外的“体制框框”。一点点的制约和束缚,就能让一大片“有才的”上不来,还会让更多的人看不到人才的出路,让最宽广的事业失去了最鲜活的动力。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对待人才就要有灵活开放的态度,有“周公吐哺”的节操,敢于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以海纳百川的中国气派、开放包容的中国风格、网络万象的中国精神,用好“五湖四海”之人,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的“条条框框”、“门第偏见”,创造条件让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做到人才不为亲疏所困、不为关系所缚、不为压力所迫。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人才兮出四方”。选贤任能不单依靠人才会议“上传下达”、媒体的“摇旗呐喊”、文件的“规章条例”、制度的“长远规划”,还需要科学的操作办法。既要敞开大门,到实践中去“淘宝”,到一线去“识珠”,挑选德才兼备的“明珠”;又要有“周公吐哺”爱才情操,做到选人用人不问熟不熟,先问能不能;不问乡不乡,只看行不行,养成不看来头看实绩、不看关系看表现的实用人才观,实现“任天下智力,无往不胜”的人才盛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才就是事业的树木根茎、源头活水,是中国强盛的根基所在。今天我们旗帜鲜明的倡导选人用人人才,就是向社会公开人才战略之变、智慧之变、导向之变,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竞相迸发的蔚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