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闫华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为政一方时,习惯于拍脑袋作决策,拍胸脯作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为官乱为”为祸甚烈,干部群众意见很大。日前,中央出台了“经济责任审计细则”,细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笼子”,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扣上责任环。谁再“为官乱为”,就和谁算“经济责任帐”。
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存在“干部出政绩—群众掏腰包—干部升迁一政绩成包袱”的怪现象。近几年,各地“烂尾工程”频频曝光,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结果留下一堆“烂尾楼”;海南省东方八所中心渔港,投资3600多万元后,最终沦为一座“废港”;山东滨州投资1.2亿元建造的“中海航母”标志性建筑,成了一座无人光顾的“水泥疙瘩”……这些个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背后都有“为官乱为”的魅影。尽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未见有谁出来担责?群众不无讽刺地说,“政绩是第一,一拍脑门一个亿;质量没关系,一拍胸脯没问题;追查别着急,一拍屁股溜大吉”。
“为官乱为”者一路败家、一路升迁,看似干了一片政绩,实则撒一地鸡毛,说其劳民伤财、祸国殃民是毫不为过的。但“为官乱为”者为何总能够讨得便宜、占得先机、逃脱责任?究其根本,还是缺乏严密的经济责任审计,无人与其算“经济责任帐”。“捞了政绩、败了家底、留下烂账”,却无人问责、无力问责、无法问责,“乱为者”官照当、位照升,换个地方继续“败家底”,“为官乱为”怎能不生生不息、前败后继呢?正如一位专家所言,“项目上马下马都听领导一句话,最后如果有亏损,根本没法追究责任,责任主体不清,责任性质不清,最后就有一句话,交学费了”。
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织密制度笼子、收紧纪律约束、算清经济责任,才能彻底清除“为官乱为”的歪风。《细则》细化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审计结果运用等内容,对党政领导和国企领导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廉洁从政等全面评价审计,责任主体、责任性质、责任追究一一明确。以前缺少规定的,现在则完全覆盖、不留空白;以前模糊不清的,现在则细化到位、补上漏洞。以前留下“烂摊子”,可拍屁股走人;现在想拍屁股走人,先算好“经济责任帐”。谁乱为,谁就得为乱为“付帐买单”、付出代价。如此一来,“为官乱为”之风何愁难刹!
审计监督很重要,结果运用最关键。只审计不运用,等于“白忙活”。要把经济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树立“有为者有位、乱为者失位”的用人导向,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审计整改等制度,鼓励有为者、惩处乱为者,让无心干事者无法安坐,让敷衍塞责者无处遁形,让失职出事者无法脱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