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培训中心对公不对私”藏啥“猫腻”?

倪洋军

2014年07月22日14: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八项规定”颁布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反复强调不得以任何名义建设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者场所,也不得安排财政性资金进行维修改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是对狠刹、整治培训中心、私人会所中的不正之风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也屡有相关违规违纪行为被曝光。但是各式样等的培训中心、私人会所非但没有完全绝迹,有的培训中心还以只接待内部人员为由,对私无房对公有房,让人心生蹊跷。

日前,中纪委网站推出“每月e题:起底隐蔽在培训中心里的享乐和奢靡”,要求纠正“四风”必须常抓不懈,不留“死角”。网友纷纷留言:“一些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豪华气派,成为奢靡享乐的场所;一些地方打着培训、教育的旗号,建培训中心、豪华会所,买景区别墅,躲在里面大吃大喝。”毋庸置疑,老百姓对于一些官员动不动就出入奢华的培训中心、私人会所,非常反感、极为不满。那么,“培训中心对公不对私”究竟藏啥“猫腻”?

公款腐败猖獗。公务接待、公务活动等,花公家的、吃公家的、用公家的,在官场之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官员习惯于利用公款进行消费,以参加培训、学习为理由,出入一些高档培训中心,也成了家常便饭。而培训中心无论是官办的,还是私营的,也心知肚明地“对公不对私”。这种现象说起来是简单的公款消费,但其本质或其背后,却是典型的公款腐败。应该说,从中央到地方,对清理培训中心工作不是没做,而是清理过后,又反弹反复,说到底,还是因为公款腐败太猖獗。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清理,必须动真碰硬,绝不能让培训中心异化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公款腐败的“温床”。

损公肥私翻版。公而忘私,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底线和素质。但是,一些党员干部却不能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借着“公”之名,行着“私”之实。培训中心开具的发票,不仅能够正常的拿到领导所在的单位报销入账,还可以将一些领导干部住宿外的“费用”充公报销,实在是“一举两得”,鉴于此,一些培训中心也就自然而然地“对公不对私”了。这也是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出入培训中心的内在诱因。故此,“培训中心对公不对私”,实际是一些官员“损公肥私”的翻版。如此的经营方式,不是蹊跷,而是举报信。各级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以此为线索,挖一挖、查一查。

奢靡之风难绝。长期以来,铺张浪费、浮华奢靡,是官场的一大顽疾。一些党员干部讲排场、好面子、图安逸、会享受,不仅败坏了党风政风,也侵蚀了个人的思想灵魂。狠刹“奢靡之风”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培训中心多选址风景区周边。除了住宿、餐饮、会议场所,几乎所有培训中心中都设有健身、洗浴、KTV等休闲娱乐场所。这样的豪华场所,不要说“对公不对私”了,即便“对私”,估计也难有普通老百姓去消费得起、受用得了。可以说,豪华培训中心,“天生”就是为一些追求享受的官员而设的,是官场奢靡之风的蔓延。正因为如此,尽管三令五申,但是一些地方的培训中心并未受到八项规定影响。官场奢靡之风一天不清除,豪华培训中心一日难清理。

监督形同虚设。监督是良药。一旦监督缺失,各种歪风邪气便会滋生。党政机关培训中心的出现,与大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服务产业不发达,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弥补社会资源不足。大兴大建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这为贪腐提供了便利。由此,中央也曾数次叫停机关培训中心的建设。培训中心多次治理多次反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尽管也有过类似于中央的治理、清理行动,但是往往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多,并没有出台和坚持务实管用的整改措施,尤其是缺少明查暗访、巡视巡访等监督检查机制,使得一些豪华培训中心与私人会所无异,堂而皇之、明目张胆接待各种“变了味”的党政团、穿着“隐身衣”的学习班。没有了严格的监督,也就谈不上有严厉的问责了。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对于“培训中心对公不对私”、培训中心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必须敢于动真碰硬,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业自建的培训中心进行一次拉网式的清理整顿。一方面,对清理发现的问题绝不姑息,不论涉及到哪个单位,该摘牌子的马上摘,该追责的一追到底。另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培训中心,规范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检查制度,彻底消除不正之风存在的“死角”,绝不能应付式检查、应差式清理,使清理整顿“走过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