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稻草人
中央纪委16日上午连发处理三名省委常委的情况通报,虽然均被开除党籍,但公职处分“待遇”各有不同。其中,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被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则连降7级,降为科员。这种“断崖式”降级,招致好评。
在司法处分结果尚不得知的情况下,连降七级的行政处分也足以使广大群众眼前一亮,拍手叫好。副部级高官“一撸到底”降为科员,如此坚决果断的处分,彰显了从严治党、高调治吏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反腐不断深化、制度化的新局面,同时对一些积弊已久的“潜规则”具有强烈的震慑警示作用。
碌碌无为的“慵懒症”,得过且过的“拖沓症”,目中无人的“老爷症”之所以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身上长期存在,除个人奉献精神缺乏,责任意识淡薄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评价考核机制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只升不降”的“潜规则”。过于粗疏、宽松的升降管理,缺乏严肃的、制度化的制约和监督,干部升降考核中“卖人情”“和稀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大量存在,“只升不降”、“多升少降”的现实情况,导致不少干部产生只要不贪污受贿就万事大吉的错觉,从而出现大量庸官。此次“断崖式”降级充分扭转了“只升不降”的错觉,激发督促广大干部勤政实干。
“风口浪尖”时暂时免职,“风平浪静”后官复原职,这种自欺欺人的“权宜之计”在一些地方处理问题干部时被运用的“炉火纯青”,名为处分实为保护的伎俩,既严重污染了党风党纪,破坏了政府公信力,也伤了人民群众的心。此次“降级”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官复原职”的漏洞。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降级”处分有个两年时限,两年后解除处分,即使解除了处分,仕途晋升,也要按照职级一步步来,从科员到副处级、处级等,从而防止“暗度陈仓”的状况发生。此次处分的公布,为今后问题官员的处理树立了“样板”,提供了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
官吏降级使用使“只升不降”“官复原职”的潜规则失去生存的土壤,给存在侥幸心理,抱着只要不违法搞小动作无所谓的干部,打了一剂“提神醒脑”的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