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5日公布的今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反馈汇总情况看,干部群众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反映了14个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一些主要问题,其中,工程建设等领域腐败多发、“一把手”频频涉案、“小官巨腐”等尤为突出。(2014年7月16日新华网)
应该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建一座大楼,倒一批干部”已经成为人们对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高发的形象概括。近年来,尽管加强了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加大了对工程建设领域案件查处的力度,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腐败仍然处于易发高发态势。
譬如:在这轮巡视过程中,工程建设等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也是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干部群众反映的一个普遍问题。从天津、山东等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干部群众反映的情况看,“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不仅数量多、危害大,而且呈现上升趋势。苍蝇胃口大,官轻贪腐重,也是本轮巡视过程中干部群众反映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也正因如此,治愈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顽疾”,还要加强反腐倡廉基础制度建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要用制度管权、管钱,念好约束权力的“紧箍咒”,把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等公共资源交易,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形成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有效机制。“从巡视情况看,我们监管领导干部的‘制度之笼’还不够紧密。”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认为,“一把手”频频涉案背后,是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还存在缺陷。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工程领域成腐败“高发区”,再次拉响监督警报。经济学家巴斯夏“破窗效应”理论指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监督机制就是发现“破窗户”并及时维修的关键,是制度落实的保证,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在目前复杂多样的建筑领域里,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所有监督力量的作用,构筑工程项目预防腐败的立体防线;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堵塞体制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否则,还会“前腐后继”,无法走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怪圈。
特别是事实早已证明,教育、管理、监督、惩处,只是预防“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的世界观改造,保持正常健康的心态,则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工程领域成腐败“高发区”,也再次拉响自律警报。“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很有可能经不起诱惑,就很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如此说来,治愈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顽疾”,既要从教育、制度、监督、惩处上构筑“防火墙”,也要从思想、道德、意识上架设“高压线”,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铺设“护廉网”,多措并举,一天也不放松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快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使其“主观上不想犯罪、客观上不能犯罪、监督上不让犯罪”。这样,才能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有效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这也是对干部的最大爱护。
相关专题 |
· 林伟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