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去年10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发以来,A股上市公司掀起独立董事离职潮。据记者统计,300余家上市公司已发布近260名独董的离任公告,其中“官员独董”120名左右,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官员独董”依然在职。进协会、入高校、立名目,一些前官员仍在为担任独董“煞费苦心”地采用“曲线”策略。如何厘清“政商”关系依然值得深思。
按中组部规定,辞去公职及退休三年内,不得赴原任地区、业务范围内企业兼任职。退休三年后赴企业任职,也需经原单位党委审批并向组织备案。然而,在中国西电、宝钛股份、中原高速的最新独董名单中,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副局长李俊玲、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钱桂敬、河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张全林仍然在列。其中,张全林退休两年内即赴中原高速兼职至今。那么,为何中央三令五申,但仍然有“官员独董”退而不休、不甘谢幕呢?
“官本位”蔓延。“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放眼官场,“官本位”思想在一些官员的头脑中始终没有被剔除,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在“官”的位置上养尊处优惯了的官员,一直在感受着、享受着“权力”、“权势”的影响力和威慑力,便会更加迷恋那个“位子”、舍不得那顶“帽子”,即便是退下来了,也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个“官”。“官员独董”退而不休现象,折射出“官本位”的遗毒很深很重。一方面,企业想借一些官员在位时的影响力寻求“保护伞”;另一方面,退下来的官员也想借在企业兼职而“有所回报”。因此,要想让“官员独董”让位,必须首先让“官本位”退位。
“贪婪心”作怪。人到无求品自高。为官理政,按理应该摒弃贪欲、戒除杂念,但是,少数官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其位,不是想着如何为民履职尽责,而是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小九九”;不是为民造福、谋利,而是与民争利、为己谋私,甚至有的任凭私欲、贪欲膨胀、泛滥。“官员独董”并且到了退休年龄后,依然退而不休、不甘谢幕,图的就是利益、贪的还是金钱,是贪婪之心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说白了,还是利用自己的权力影响,想趁机捞一把、赚最后一桶金,当然,也有因此而锒铛入狱、违法犯罪的。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纪律观”松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党纪条规,党员干部,包括所谓的退休干部,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和执行。但是,在一些官员的头脑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权力为核心,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视党纪条规为儿戏或只习惯拿“手电筒”照他人、别人,而不约束自己,不管束身边人。关于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中央早就有明确要求,专项清理也不是搞过一次,但是“官员独董”百般拖延,面对新规迟迟不退,这说到底,还是在某些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长期在企业兼职、吃干股、拿分红的干部头脑中,纪律观念松懈,缺少对党纪条规的敬畏之心。故而,要想彻底让“官员独董”谢幕,必须强化党纪条规的权威,使党纪条规能够带上“高压电”,而不能成为“软皮囊”或摆设。
“政与商”不清。官商一体、政企不分、政商不清,是长期以来党政机关职责错位、管理越位、服务缺位的顽疾,也是一些官员长期热衷于在企业兼职,乃至退休后也不愿意退出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政商关系其实不是厘不清,而是一些官员不愿厘清,或者说是明知故犯。官商一体、政商关系不清,是官员借权力染指企业高额利益回报的外在表现。官员退休后去企业担任独立董事,是典型的权力“各取所需”,是一种变相的权力腐败。官员担任独董已经成为缺乏监督的权力变现“温床”。当然,厘清“官商”关系,不是发个文件就能了事,需要综合治理。约束将权力向企业变现,需建立多项综合性的制度,全面监督退休官员的任后行为。另外,加大对独立董事的违规问责,也能够杜绝“权大于责”,使“官员独董”曲线上位、不甘谢幕失去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当官和发财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干部既走“当官”道,当忘“发财”梦,全心全意为人民当好公仆。否则,“脚踏两条船,迟早要翻船”,不但不能当官发财,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自毁一生。显然,“官员独董”的存在,以及“官员独董”退而不休、不甘谢幕,是权力观、价值观扭曲的表现,也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动真碰硬,坚决清理。对于违规兼职、变相受贿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决不姑息,从而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相关专题 |
· 倪洋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