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一梦
去年10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发以来,A股上市公司掀起独立董事离职潮。
据统计,300余家上市公司已发布近260名独董的离任公告,其中“官员独董”120名左右,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官员独董”依然在职。同花顺金融数据终端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在市值排前10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41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
可见,“官员独董”现象已然很普遍。成为独立董事,进入金融、地产等高端行业,继续发挥余热,拿着不菲的薪水,退而不休。看似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笔者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退休官员缘何能够从官场一跃跨到商界,身居企业要职、拿着令人羡慕的高薪。虽然退休官员们从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企业的岗位上也能够发挥出自己余热,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是,聘用退休官员到企业兼职任职,企业可能更看重的是退休官员的人脉关系,以此来为企业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到利益输送、贪污腐败。
《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和普通公务员在一定期限内,都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然而,一些退休官员们在面临现实利益抉择的时候,往往就会抵制不住企业抛出的“橄榄枝”,而把这些制度和规定抛之脑后,奉献出自己的“权力磁场”, 为企业谋取不当利益,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公平、公正。曾有报道指出,福建上杭县政界多位退休领导干部均曾被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紫金矿业委以“闲职”,年薪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企业聘用这些退休官员,其实是在变相地寻求“保护伞”。
“官员独董”退而不休,不甘落幕,可能更多地是对自己“权力磁场”的贪恋。如果没有这些隐形的“权力磁场”,可能也没有几个企业愿意聘请退休官员来任独立董事。同时,在官员“权力磁场”的利用中还可能存在着利益输送等腐败现象。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管控前移,从官员在职时就抓好监管,提前预防,阻断利益暗中输送的渠道。实施退休官员“再就业”登记备案制度,与现有制度进行融合,强化监督管理,让退休官员“再就业”时无“权力磁场”可用,这样既可以预防贪腐,又可以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