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
邓小平的“胆大”是出了名的,然而,这位天不怕地不怕、人生三起三落的伟人最“怕”的,却是回老家。邓小平16岁就离开了四川广安的老家,直到去世也没回去过。(2014年7月14日《解放军报》)
正像一句老话所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中国人有衣锦还乡的传统,尤其是历经磨难之后终成正果,这种思维更是强烈。那么,以邓小平的身份和地位,回到自己的家乡走走看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建国后,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9次到四川视察,但都是过家门而不入。
据文章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安县委曾两次邀请他回老家看看,都被他婉拒了。当时的广安很穷,但身居高位的邓小平没有为家乡特批过一分钱,只是严肃地交代广安县委,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吃饱。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欣然前往。一名四川记者问他:“这么多年过去了,您就没想过回老家看一眼?”邓小平摇了摇头,吐出两个字——“我怕!”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邓林说,不仅邓小平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让自己的子女回去。邓小平告诉他们,回去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这个请你办事,那个请你帮忙。不答应吧,情面难却,答应吧,违反纪律。
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邓小平“怕”回老家,原来是怕“骚扰地方”,怕“骚扰百姓”,怕带坏党的风气,这种“怕”无疑让人肃然起敬。由此,也让笔者想起了邓小平的两句经典名言,一句叫做“人民是一切的母亲”,这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讲的,又一句是他晚年时讲的,叫做“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吟咏此句,联想到邓小平播火百色、立马太行、鏖兵中原、决战淮海、经略西南……的戎马生涯,联想到邓小平传奇般的政治经历和非凡的胆识韬略,联想到邓小平为祖国富强、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丰功伟绩,更加令人感慨万千。
邓小平不是不爱他的家乡,不是不爱家乡的父老乡亲,而是因为“怕”回老家“骚扰地方”、“骚扰百姓”,这是“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最好见证,也是邓小平一生始终奉守不渝、身体力行的一条基本追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他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疾苦,把“以民为本,民为父母”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真正用心去做人民的儿子,以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
相比之下,我们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掌握了一点人民给予的权力,就感觉不得了、飘飘然,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办事一挥手,把权力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提高身份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平台,至于“浩浩荡荡”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闹得全村、全乡、全县不得“安宁”更是不在话下。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邓小平“怕”回老家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行千里不忘本,树高千尺莫忘根”,人不论官做的多大,路走的多远,都不能忘记乡土乡音,做一个不忘本的人。而这种不忘本具体就体现在不“骚扰地方”、不“骚扰百姓”,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邓小平那样,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儿子。
相关专题 |
· 林伟文集 · 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