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品读李克强的“生态公共产品观”

倪洋军

2014年07月14日14: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7月11日在贵阳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论坛发来贺信。他表示,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下大力气防治空气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推进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2014年7月12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在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所致的贺信中提出“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生态公共产品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利益的极端关怀。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推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违背了科学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带来了不堪重负的灾难。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事关当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作为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尤其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下大力气防治空气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推进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国际组织的环境合作,深入推进国际环境公约的履约,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环境与发展事业。

政府的职责,就是提供公共服务,向全民提供可以人人共享的公共产品。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掠夺式开发、破坏式发展,盲目引进和上马落后产能以及污染项目,看似增加了GDP、发展了经济,但却是急功近利、与民争利,是政绩观扭曲以及民本思想的退化。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对政府职责的勇敢担当,更是对民生民利的最大保护。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些地方政府、党政官员之所以不能提供贴心的公共服务、优质的公共产品,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理顺“公”与“私”的关系,未能摆正“官”与“民”的位置。“私”字当头、“官本位”严重,不可能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任永担肩头,更不可能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时刻放在心里,与民争利、为己谋私便成了一些官员的习惯和家常便饭。因此,要想真正落实好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生态公共产品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官员的思想,使官员决策行政时时刻刻、时时处处出以公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从而为群众提供贴心周到的公共服务,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责任重于泰山。不负责、不尽责,就必须被问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而倒逼其履职尽责,绝不能打和牌,更不能问错责,使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这样的目标和承诺不致落空。

当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生态公共产品观”,是负责任的中国政府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而要落实这一“生态公共产品观”,不是靠信誓旦旦,而是靠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充满忧患的意识,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并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抓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