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简政放权,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李克强总理在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新一届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狭隘地、片面地强调权力下放、体制下沉,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没有将该管的事务管好、管到位,出现了当“甩手掌柜”的情况。其实,政府放了权不等于可以“甩手”不管,政府要对“放权”的经验总结推广,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还要督查上述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甩手”不管,是懒政惰政表现。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在这场革命中,一方面,政府不能越位,该放的不肯放;另一方面,政府又不能缺位,该管的不去管。前者是贪权揽权,后者则是懒政惰政,都不可取。改革取消和下放权力是为了更有力地创新和强化社会管理,就是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就是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将好的管理措施用在民生大计上。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政府治理、建设现代政府,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甩手”不管,会增加基层负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直接面向群众、面对困难和问题,本身琐碎的事务性的工作就多。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又会有大量的原本是上级单位、地方政府管理或过问的事情,被转移到基层。在“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街道、社区等一些基层单位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需要协调处理的矛盾和问题,往往在他们这一层面又难以得到解决,如果上级单位、地方政府再“甩手”不管,则会给基层增加难以承受的负担。强调放权,推行体制下沉,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放管”结合,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简政放权是为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由事前审批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不是给政府工作“减压”,而是相关工作要做得更细致,监管要更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简政放权“甩手”不管,将责任和压力推给基层,不利于固本强基。
“甩手”不管,不利于改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的总动员令。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推进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政府的定位更准确、职能更明晰,引领和推动其他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改革需要有勇气,改革更需要有激情。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取消和下放权力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切实担当起市场的“裁判员”和“服务员”,调解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市场活动提供软硬件设施等公共服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从而为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反之,如果政府习惯于当“甩手”掌柜,对该管的事务不去管住管好,对前进中遇到的障碍、矛盾、问题,不下大力气帮助破除,难以推进改革全面深入。
简政放权,势在必行。简政放权,必须“放管”结合。而做好“放管”结合,首要的是坚持依法行政,法律没有规定的,既不能“越位”,越俎代庖;也不能“越权”,行使法律没有规定的权力。其次是建立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正因为目前市场确实存在不完善、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才更突显出持久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简政放权是政府对自身的更高要求,更体现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简政放权不能“甩手”不管,还要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让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
相关专题 |
· 倪洋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