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假官”泛滥背后隐藏多少真问题

何解

2014年07月04日15: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月23日,59岁的董宪伟被北京市密云县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批准逮捕。从1998年至今,董宪伟冒充部队“大校”,以帮助上军校、转业安置、当公务员等为由诈骗数十人共计400余万元,行骗十多年无人怀疑。据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一位检察官统计,从2013年至2014年,仅自己办理的假官诈骗案件就有十几起。(据7月2日《检察日报》)

“假官”古今中外皆有,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令人稀奇的是,在当下信息时代,骗子们自创的“官员头衔”,从地方小官到首都高官,从中国军官到联合国官员,各类“假官”层出不穷,而且屡屡得逞,其背后究竟隐藏什么样的真问题?

当然,不得不承认,这首先得益于“假官”们演技了得。时下先进的技术条件,让骗子制作假章假证假行头易如反掌。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对自身“内涵”的培养,很多冒充官员的骗子都有着一副好嘴皮子,不仅会察言观色,还常常能说会道、口若悬河。假冒“国家发改委副司长”的邹斌勇,曾经有企业家怀疑他的身份,但早已做好“功课”的邹斌勇,一开口就使得该企业家的疑虑顿消。

这是一个“山寨”泛滥的时代。小到日常使用的手机,大到豪华的标志性建筑;普通到服装设计,高雅到艺术创作,随处可见“山寨”的影子。特别是电视节目中的“模仿秀”,更是把“山寨”手法发挥到极致。相传,美国曾经搞了一个模仿卓别林大奖赛,参赛的人总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别林自己也隐名参加了这个比赛,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话又说回来,假如现在举办这样的比赛,面对模仿功夫了得的选手,卓别林恐怕连决赛都进不了。习惯了模仿、看惯了抄袭,人们对“冒牌货”就难免习以为常。

有市场,有需求,才会有供给。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一事当前,比如升学、看病、找工作直至参军、打官司,很多人既不愿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愿信赖社会的制度,而宁愿费尽心思托关系、找能人。谁是能人?“官员万能”!能够交上“官友”,自然就找到了靠山。可以说,当事人盲目的、固执的“攀关系”心态,成了催生“假官”的温床和沃土。加之“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员的权威不容置疑,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一些人的防范心理。

人都爱面子,而被骗是件很不光彩的事。一些“假官”诈骗案件中,很多被害人早就发现自己被骗,但多选择了隐瞒下去;也有一些案件涉及金额较少,被害人只当是“花钱买教训”,不愿出面举报行骗者。就像冒充联合国官员的农民陈光华,在全国20多个地方行骗7年,骗了800多人,被害人中竟然无一报警。这样,无形中给了“假官”们有恃无恐行骗的贼胆,久而久之就更加坐实了其“官员”的身份。

骗术并不高明,“假官”也不是没有破绽。要识破骗局、谨防上当,关键在于打消贪婪的侥幸心,保持起码的戒备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何解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