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被安排”不应成为工作常态

小小筐

2014年06月27日14: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在金华市常委民主生活会上,市委书记徐加爱坦诚直言,“慰问困难户时,我明知道是被安排的,看的是关系户和重点户,嘴上说要改进,但没有实质性行动。”

领导下基层搞慰问,下面事先安排得妥妥当当,这不是个例,而是在基层普遍存在的现象。为啥这么安排,想必基层和领导都有自己的“难处”。

基层大多顾及的是“顺利”和“脸面”。领导的时间一般都颇为宝贵,下来搞次慰问,安排布置得越周到,慰问开展得越顺利,似乎就越能体现对领导的“重视”,越能展示基层的“工作能力”,基层干部有面子,上级领导也满意。反之,如果不做安排或安排得糊里糊涂、横生枝节,耽误了行程和时间,想必领导不会太高兴,基层也会很难堪。

领导之所以“屈从”于这种“被安排”,大多是考虑“尊重”和“和气”。基层既然已经下了一番苦工,安排妥当了,如果非要拧着干,自己选慰问对象,显得对基层不够尊重,不但给他们添麻烦,而且“强扭的瓜不甜”,难免伤了和气,让基层面子上挂不住。所以有经验的领导一般只会表面上批评几句“以后要改进”、“今后不要事先安排”之类的话,也就听从了基层的安排。

如此一来,基层和领导之间互持默契,慰问“被安排”得妥妥当当。但看似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有一个明显而重要的缺位,群众的态度哪里去了?如此“被安排”的慰问合不合群众的胃口?安排好的慰问对象能不能反映群众的真实意愿?那些更需要得到领导慰问的群众有没有受到关注?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这样“被安排”,大概群众不会很满意。

不可否认,有些领导工作确实繁忙,很多公务确实需要提前安排,偶尔有一两次“被安排”的走访慰问,也未必就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必过于苛责。但“被安排”万万不能成为领导干部工作的常态,否则领导岂不成了泥塑木偶,成了糊弄群众的道具?

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如这位市委书记一样,很多领导干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同时开始反思形式主义表象的背后,是群众观和政绩观出现了偏差。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问题已经清楚了,那就一个字,“改”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