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满天下
广西田阳县近日召开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县委副书记黄秋幸作自我批评时,为自己负责的一项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民怨工程”而痛哭道歉。他说,“每当我想起这片土地,想起那些漂亮的设施貌似现代化却成了华而不实的摆设,我觉得自己在群众眼中也像它们一样,成了摆设。”(6月14日《南方都市报》)
众目睽睽之下,官员因“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而痛哭道歉,这种直面事实、自我剖析的勇气难能可贵,而主动担责、认真反思工作失误也显示了足够的诚意,按说本该获得肯定。然而,看看网友们对此事的议论,主流的声音却是几乎一边倒的质疑,有不少人认为该官员“作秀出色”,也有很多人认为其是迫于“过关”压力不得已而为之,而为该官员所展现的勇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
一名地方官能主动坦承过失并痛哭致歉,在官场中出现决策过失后却鲜见忏悔的今天,按说本该被舆论津津乐道,如今却惹来颇多非议,原因何在?仔细分析一下,其实不难想通。一来,民心工程毕竟成了摆设,2000万的投资貌似也打了水漂,与之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官员的几声抽咽、几句道歉显得微不足道;二来,这幕场景发生在民主生活会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官员的痛哭道歉,可能是源于个人自觉,也可能是迫于临时压力,不管怎样,其背后更多显现的是个体的应对,而非制度性的规范;三来,本该承担决策失误责任的相关官员,事后不仅毫发无损反而升官了,这不仅让事发很久后才有的道歉显得姗姗来迟,更因为问责的缺位,而让官员的“痛哭道歉”像极了“演戏”。
民间曾流传一句顺口溜,说决策失误是“票子花了,工程毁了,领导升了,百姓惨了”。事实上,因形象、面子、政绩而导致的“形象”决策失误也罢,因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而造成“盲目”决策过失也好,官员虽做出错误决策却无需担责,在决策失误导致重大损失后却无从追究,这样的尴尬案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正因如此,公众面对政府决策失误的反映,不仅仅只是想看到官员道歉,更希望看见有相关责任人被问责,看到政府部门实实在在的整改行动。也只有这样,官员的道歉才会显得更真挚,而不会总被质疑为是在“作秀”。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红红脸、出出汗”确实是官员们反思作风问题该有的效果,然而“流流泪、道道歉”却绝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是,官员们能在反思中引以为戒,能在立行立改中真正明白“责任”二字的含义,不要总是重复“出错就改,改了再犯”的老毛病。由此来看,民心工程变成“民怨工程”,官员痛哭道歉“可以有”,但却不能代替决策失误应有的问责追究。说到底,痛哭致歉绝不是能“免责”的理由,只有健全决策失误追究机制,把严苛的问责落到实处,才能让官员的决策慎之又慎,进一步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