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鱼鱼
最近,湖南省衡东县大浦镇的村民反映,当地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民怀疑与村口一家生产电锌的化工厂有关。然而,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新华网 2014年6月15日)
近来,类似“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镉超标大米不是毒大米,吃一两年没问题”等各种官员“雷语”、“神回复”屡被曝光,每次都猛烈冲击公众的心理底线。而在湖南衡东儿童“铅中毒”事件中,铅笔遭遇当地官员“雷语”,被无辜“躺枪”,“咬铅笔也可能超铅”引来网友“板砖”横飞、公众谩骂不断。
300余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这本是一起严重的群体性中毒事件,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作为当地官员,遇到此类事件首当其冲便要做好应急处理,迅速启动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原因分析,并将情况及时公之于众。当地镇长苏根林却用一句“咬铅笔可能致血铅超标”作为对村民的回复,在笔者看来,无论是“装傻”试图误导村民蒙混过关,还是隐瞒事件真相的“托词”,都暴露出官员“中毒不浅”。
大致算算,当地官员“中毒”可以归结为“三宗罪”:其一,铅笔姓“铅”并非“铅”,是由石墨和黏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面对简单的科学常识,官员大义凛然回答“不知道”,荒诞地为铅笔“定罪”,难道300余名儿童集体“咬笔”不成?“装傻”岂是糊弄公众、漠视生命的公关手段?其二,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在化工厂烟尘遍布、味道刺鼻、原料废渣散乱堆放等事实面前,得出“管理到位、基本达标”的结论,追问之下作答“还不确定”,如此“睁眼说瞎话”、敷衍了事,良心哪去了?监督又去哪了?其三,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规定“2007年以后新建和改扩建的生产规模要求在10万吨以上”,化工厂建立之初已属违规,“拍板钉钉”的依据在哪?权力何来?背后是否有猫腻?
对待“中毒不浅”的官员、部门、政府,就该好好查查其官德失范、权力不作为、乱作为的弊病,出重拳、用实招,刮骨疗毒、拔毒治病,还公众一分明白,赢权力一分公信。
首先,官员“无知”不是“无畏”的托词,要让“无知”官员充电补钙,要对“装傻”官员严肃批评教育,从思想和心灵上加以诊治,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民本理念,尽心尽力,务实为民,决不能让官员“智商”成为蔑视生命、冷漠无情的官德盲区。
再者,环境即是民生,李克强总理也说“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更何况现如今已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利,必须“向污染宣战”。要坚决取缔污染企业,对污染企业和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倒查问责当初立项审批、管理不力、监督缺位等方面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查清不作为、乱作为的行径,核实权力背后的猫腻真相,一查到底、严肃惩处,不放松警惕,不姑息纵容。
当然,最重要的便是要根治“中毒不浅”的政绩观。要转变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对以“经济利益”为重的政绩观进行纠偏,对以牺牲环境和公众健康为代价的发展当头棒喝。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不让其沦为一纸空文,不当GDP的“奴隶”,不以GDP论英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算好“经济账”和“民生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