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等工作时强调,要通过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依法行政,逐步建立起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据6月4日新华网)
正如会议指出的,“下好改革先手棋,进一步推出新的有力举措,对于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让政府更好归位、市场更大发力、群众更多受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党中央和国务院力推“简政放权”的大政方针都是正确的。
转变政府职能,“找准病灶”是关键。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我们在诸如执政理念、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等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过分的参与市场经济,不该管的管了但是又管不好,该管的呢又没管起来更管不好;行政审批设置不科学、不合理,有些是事前审批多,而事中事后监管少;有些单位和部门抱着审批的“生杀大权”以权谋私、谋取私利,一些“潜规则”大行其道,扰乱了本该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政府职能就是一句空话,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提升不上来。
其实,改革也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比如,在这次国务院会议的讨论中,李克强总理举起手中的一份材料,请参会者“认真读一读”:“这里面列出的有些审批事项,设立8年来,竟连一次申请都没受理过。说起来都好笑!”设立8年无一次申请不是倒退难道是进步?问题不是没有,更是看不到,关键所在还是政府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壮士断腕的决心。因此,及时合理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文件上‘画个圈’就不管了”、“我们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都没有‘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资格”……总理的思路、决断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简政放权”的信心和希望,从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年内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部署,再到这次会议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的确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的改革一定能大步向前而又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