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达者
28日,郑州市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随即,西瓜办在网络上引起围观,网友吐槽并质疑:“西瓜办”这一奇葩机构究竟是干什么的?到底是个什么机构?30日下午,“@西瓜办”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西瓜办只是一个临时单位,夏末解散。(6月1日 人民网)
西瓜,作为夏天解暑的果中“神品”,具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不过,“西瓜办”这称呼倒着实显得奇葩非常,也让人们开了眼界。官方的“知识普及”解释是,“西瓜办”的宗旨是为瓜农谋利,是服务于瓜农的临时机构,一时间,“西瓜办”被全国多家媒体微博转发,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以“苦瓜办”、“南瓜办”、“冬瓜办”、“丝瓜办”、“黄瓜办”自居发来“贺电”,郑州“西瓜办”就这样“不情愿”的红向了全国。
人怕出名猪怕壮,“西瓜办”的走红也是“不情愿”的,按理说,许多政务微博的开通都能招来一致好评,但“西瓜办”出现似乎就是一个“怪胎”,遭到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和调侃:是不是又跟老百姓收钱?有几个瓜农会使用微博反映问题?是“转作风”还是“形式风”?
当然,网友们的调侃和质疑都是有依有据的,不妨先来看看“西瓜办”的“前世今生”,据悉,郑州西瓜办已有多年历史,于2006年成立,全称是“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媒体在2007年报道,该办公室的职责是“协调郑州附近农村西瓜进城,为瓜农提供产后服务。西瓜办在全市设立560个卖瓜点,由不同政府部门抽调人员分片包干,统一从核定进瓜地中牟县组织瓜源分配销售,瓜农不能擅自运瓜进城买卖。2007年,央视暗访表明,瓜农花钱买4个章才能进城,“西瓜办”成变相收费办。
于此有调侃称,原来,所谓的“西瓜办”,就是在西瓜进入郑州市前,有关部门先把瓜农“办了”。说来也是,经常被质疑不作为的政府部门,为何偏偏对西瓜这般看重,为何偏要在西瓜上“大做文章”呢?归根结底,还是相关部门发现了西瓜销售环节中有权力寻租的可乘之机,要知道吗,如果没有“西瓜办”开出的所谓“通行证”,没有那几个鲜红透亮的盖章,瓜农们莫说有组织有序地卖瓜了,连进城也显得相对困难,再说了,瓜农们天天忙着西瓜的采摘、保存、销售,哪里还顾得上去看看微博呢?如此毫无意义之举很明显并不是真心为农,而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一场“形式秀”。简言之,“西瓜办”就是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之名,行谋取政府利益之实的权力变现“临时机构”而已。
其实,我们也注意到吗,这样的“鬼把戏”在以前也上演过,1998年,郑州市、区两级成立了馒头办,对全市馒头生产销售实行执法,对馒头生产实行审批制。要生产馒头,必须到市馒头办或者区馒头办办理“馒头生产许可证”。时至今日,“馒头办”变成了“西瓜办”,“生产许可证”变成了“通行证”,而且还堂而皇之带了一顶“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帽子,猫腻丛生,可笑非常。从“馒头办”到“西瓜办”,其实凸显一个共同问题,政府机关老是打着权力变现的如意算盘,罔顾了民意。
实际上,围观、调侃“西瓜办”表达了人们期望政府真真切切转作风,提效能,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的强烈诉求,若是政府部门读不懂其中的深意,还在权力寻租的路上我行我素的话,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