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做“学习大国”共鸣更要同行

冬君

2014年05月27日16: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后,于5月22日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他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5月24日人民日报)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三字经》里讲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秘诀之一。寻求国家兴盛之要、筑牢政党巩固之基、构建文明传承之途、修正国民精神家园、打造人生成长之梯,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推动发展,做“学习大国”,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做“学习大国”共鸣更要同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读有所得、学有所成,必须把握责任感这个前提,推动主动性这个要求,激发热情度这个关键。强化责任感,才有主动性;增强主动性,才有热情度。拿起书本,扛起责任,真正用责任升华学习第一爱好,通过读书,丰富了知识,讲起话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吸引群众;写起文章来生动活泼,新意迭起,引人入胜;干起工作来才能化难为易,得心应手,卓有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是“学习大国”的标杆,他曾经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而生动、精彩而管用,是他长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结果。他在年初接受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访问时谈到,“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做“学习大国”,习近平总书记的榜样力量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成为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

做“学习大国”,并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都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必须清醒的看到,在学习上总有人这样: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不愿学、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不善学,就会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人民有学习,国家才有力量;国家有学习,人民才有希望。如此相辅相成,干打雷不下雨不行,光挑刺不参与更不行。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不断变化,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在做“学习大国”的战略任务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也没有特殊公民。既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总之,做“学习大国”,干部要上进,党要上进,国家要上进,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冬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