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达者
4月刚刚过去,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的披露也已接近尾声,人们发现,去年一度引起关注的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天价”招待费,今年却因为“被关注”,不少企业的招待费都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年报中曾经以8.37亿元“招待费”居首的中国铁建,更是直接将“招待费”这一项目取消清零,而“其他”费用却出现明显上升。(5月6日 《中国青年报》)
近来,一些上市公司纷纷发布2013年度业绩,细读之下,个别公司财务报表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变化也令人疑窦丛生。以中国铁建为例,2012年业务招待费高达8.37亿元,成为两市之首,而2013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一栏被清零,颇感诧异的是,中国铁建的“其他”一项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到底“业务招待费”是少了还是转移至“其他费用”名下,一减一加之间,悬念迭起,足堪玩味。
其实,类似业务招待费为零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不久前,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了社会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2013年的预算为0,信息公布后,网上质疑声一片。这样的数字真的可信吗?“零预算”的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猫腻?“业务招待费”去哪儿了呢?
十八大以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相继出台,刹住“舌尖上的浪费”力度越来越大,鉴于舆论压力,“业务招待费”慢慢就成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敏感词,迫于无奈只好在财务报表上动点手脚,玩点文字游戏,移花接木,东拼西凑,妄图瞒天过海。其实,稍加推断,“三公经费为零”也好,归零“业务接待费用”也罢,无非都是些自欺欺人的可笑伎俩罢了。
按照常理,在正常的商务和公务往来中,产生一定数额的“业务招待费”是情理之中的,只要支出合法合规、适度有据,公众也并不会“鸡蛋里挑骨头”,也能够理解和支持。可为了不给公众留下半点说辞,干脆直截了当把“业务招待费”归了零,不是一出现实版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更何况,将“业务招待费”分摊至“其他”费用,是不是就是打着“其他业务活动”的名号,行大吃大喝、公款高端消费之实呢?如此这般,倒真是走上了“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尴尬老路了。
简言之,“业务招待费”的去向怎么能是一部悬疑剧呢?其实,编制财务报告的本意就是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单位的财务增减、收支等情况,变换名目、让敏感信息“人间蒸发”岂是对待外界监督压力的正确态度?科目变换、费用分摊说变就变,难道没有统一的规范、指南?一系列的漏洞背后监管又该如何发力?我想,刹住“舌尖上的浪费”,公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答案、一份承诺,更希望看到的是一项项监管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