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人尚且如此,为官更需牢记。
2011年起,武汉每年两次的电视问答,成为这个城市官员们每年要过的“两道坎”。愧疚、道歉、流汗;认错、改进、落实,这是参加问政官员最常见的状态和姿态。上电视就像悬在领导干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官员在施政过程中,多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电视问政不止于让官员脸红出汗,而是扎扎实实地改进工作。群众参与让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常怀敬畏之心——对党的事业敬畏、对人民敬畏、对岗位敬畏——只有敬畏才会紧张起来,只有紧张起来才不敢懈怠,才会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干部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这个问题,一些干部总是搞不明白,或者说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总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努力获得的,或者说是自己应该享有的特权,于是,对权力一点敬畏之心没有,对党和人民也不能心存感恩之心、敬畏之心,乃至在施政用权的时候,总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甚至滥用职权、违法乱纪、为非作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旦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偏差、产生了懈怠,对党的事业缺少敬畏之心、对人民缺少敬畏之心、对岗位缺少敬畏之心,玩弄职权、玩忽职守,也便有了可乘之机。只有常怀敬畏心,才能正确用好权。党和人民将权力交给常怀敬畏之心的干部也才能放心。
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这是党员干部和广大公务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领导岗位,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殷殷重托。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珍惜,并且要有不把工作做好,就愧对党、愧对人民、愧对岗位的敬畏感、耻辱感,要有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就食不果腹、夜不能寐的责任感、紧迫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某些“一把手”干部,不是把岗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极好机会和神圣职责,而是看作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的“舞台”,竭尽“表演”之能事、“作秀”之本事,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衍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只有常怀敬畏心,才能为民履好职。立足于本职工作,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人到无欲品自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人员心中始终装着党的事业,始终装着人民,始终恪尽职守,便会忘记自我,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反之,如果一个干部心中对党的事业缺少敬畏、对人民缺少敬畏、对岗位缺少敬畏,内心的“私”和“贪”便会有所滋生、有所抬头,甚至泛滥成灾,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岗位、将工作当事业来做,慵懒散、贪渎腐便会“乘虚而入”。故此,常怀敬畏心,才能永葆先进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立为民之志,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彰显和体现,也才不致于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潭。
当然,心存敬畏,并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说之在理,做之合法。这样,心存敬畏,才更有意义。党员干部行政为官,对党的事业、对人民、对岗位心存敬畏,便会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便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便会踏实工作、清廉为官、戒骄戒躁,既为自己开辟锦锈前程,更为人民多作贡献。
相关专题 |
· 倪洋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