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2014年4月20日,新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的纪实文学,文章用朴实真诚的语言,清新质朴的风格讲述了习近平同志与贾大山同志从素未谋面到成为知己好友的全过程。
通读了全文,看到他们在春雨润青,夏日泼墨,秋草摇黄,冬雪飞白,岁月如歌中,共同享受着友谊的芬芳……笔者也似乎理解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真正做到这四个方面谈何容易。或许,习近平同志和贾大山同志之间的交往为所有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如何交友方面实实在在做出了榜样。
用忠诚播种。士为知己者死。大山是一个文化人,却又是一个血性汉子。当年习近平同志在选择文化系统的领军人物时,选出了最适合的人选贾大山。而贾大山同志果然不负众望,“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可以说,贾大山同志是用忠诚在“回报”这份友谊。当忠诚的“种子”被播撒,我们毫不怀疑这份友谊可以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相较于习近平的交友“眼光”,现在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眼光”实在让人不敢苟同。虽然看似跟自己称兄道弟,亲密的很,可实际上,不过是一些“感情投资”罢了,真正值得信赖,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本没有,甚至有一天被“卖”了也不知道,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懂得“择善而交”,要知道,交一些真正的忠诚之士才是正道。
用热情灌溉。习近平和贾大山从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到古今中外、社会人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有一次他们在县委大院聊天到凌晨三点,大门已经关闭,于是习近平蹲下身去,像是一台坚实的起重机,托起了大山……可以想象,若没有用真正的热情对待友谊,怎能如此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又怎能如此诚心相待让他踏在肩上,把他顶起。因此,这种假装不来的热情是非常有生命力的。而那种“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中的所谓“友谊”,很快便会走向“死亡”,当终有一天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失去了利用价值,恐怕等到的并不是“哥们”的挺身而出,而是“众叛亲离”的狼狈下场。因此,必须懂得真正的热情如水一般清澈,不掺任何杂质;真正的热情如火一般温暖,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如此,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用原则培养。君子之交淡如水。做为地主,贾大山总是自责。因为习近平同志从没有去他家吃过一次饭,虽然邀请过几次,习近平总是笑笑说,我们每次都喝茶水,已经够奢侈了,何必要喝酒呢。同样,贾大山同志也从没有因为私利而“打扰”过习近平。这样的君子之交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原则”在里面。这种原则是自我约束,并不把“友谊”庸俗化;这种原则是头脑清醒,注重的是心灵的沟通;这种原则是时刻保鲜,不让友谊变质。因此,用这种原则培养出的友谊自然是绝对纯粹的,不尚虚华的。相反,若领导干部分不清良莠,结交的尽是些善于谄媚逢迎的人,花言巧语的人,则必然无法保证工作圈和生活圈的“纯净”,久而久之,丢掉了原则,丢掉了党性,最后丢掉的更是民心。因此,不论结交什么朋友,原则是关键必不可忘。
用谅解去护理。习近平和贾大山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说颇具“戏剧性”。面对高高大大、清清瘦瘦新来的县委副书记习近平,贾大山同志扭头一转就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但是,习近平并没有介意,依然笑容满面。甚至过了一会,主人和客人,已经握手言欢了。可以想象,若是习近平同志心存芥蒂甚至扭头而去,便没有了这份脍炙人口,肝胆相照的真挚友谊。因此,谅解,是友谊最好的“护理液”,唯有谅解,才能在豁达中找到真正的知己;唯有谅解,才能在宽容中换取真心的接受;唯有谅解,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看清楚谁是名副其实的朋友。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学习这份心胸,莫要沉浸在溜须拍马中不可自拔,要明白,所需要的是帮自己认清自己的“诤友”,诚信广博的“益友”,而非表面奉承背后诽谤的“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