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人民论坛:擦去自家“窗上的灰渍”

刘根生

2014年04月17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个经典故事讲,有人总是向客人抱怨:对面住的太太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晾晒的衣服上总是斑斑点点。有位细心朋友来访时发现,不是人家衣服没洗干净,而是抱怨者自家窗户上有块灰渍。朋友擦掉灰渍后说:“你看,这不就干净了吗?”

庄子曰:“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在许多时候,真是这般。内省自身,认清自己,然后才能看清外物。有时我们误解误读外面事物,不是因为真看不清,恰恰是心灵之窗有了灰渍。透过灰渍往外看,无论外界多么美丽都会被斑斑点点所遮蔽。认知决定心态,心态又会左右行为。换个视角,先擦去自家“窗上的灰渍”,将豁然开朗。正所谓:“自见者明。”

北宋理学家邵雍曾在山中向农妇讨水喝,农妇舀了瓢水递给他,还拿了把干草放到瓢里。邵雍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但还是边吹着干草边把水喝了下去。之后邵雍问:你为何这样刻薄,给瓢水还要加把草?农妇笑言:你气喘吁吁,一定特别渴。大口喝凉水,容易呛坏身子,往水里加把干草是为了让你慢慢喝水。听完,邵雍泪流满面。“善良”成“刻薄”,全因成见偏见等心灵灰渍影响了判断。擦去它,人间美丽顿现。

在一些人那里,习惯性质疑几乎成了一种通病:一事当前,不是先察其究竟,而是“只管往最坏处想”,于是,嘲讽、谩骂、否定。比如某地市民发现市长挤地铁上班,记者在大街上巧遇某市公安局长配枪巡逻,地方领导集体清扫城市路面……一些人条件反射般质疑作秀。后来真相大白:这些事不是作秀而是作风变了。因不正之风尚存就不辨真假先泼冷水,用固化思维看新风尚,又何尝不是透过窗上灰渍看外面的人和事。

社会没有质疑就会僵化,但质疑是怀着戒心对假定前提进行验证,还事物本来面目,寻求真理性认识,而不是简单否定,将人和事放进某个框框里主观臆想。先入为主式质疑,难以揭示真相,还会伤了好人好事好风气,加剧群体信誉缺失症。擦去这块“灰渍”,应以先察代替先怨。良好风尚离不开个体践行,也离不开社会呵护和激励。看到阳光下有阴影,更要看到阴影再大也遮不住阳光,像呵护新芽成长般呵护美丽美好,善行善举好风尚才能朝着更高天空舒枝展叶。

还有种现象也存在很久了:挥霍公款了、行贿受贿了、买官卖官了,常会自我开脱:“如今社会就是这样。”“别人都这样搞,谁不这样才是傻瓜。”“吃苦不能再吃亏,受累不能再受罪,落一身病不能再落一身穷。”及至东窗事发,又无不追悔莫及。如此以偏概全,弃善从恶,根子也在自家心灵有灰渍——物欲膨胀。自己心灵藏污纳垢,才会视别人都“斑斑点点”,进而放纵自己,也害了自己。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静才能照清自己面容,心静才能看清自家心灵灰渍。社会转型时期,利己与利他、功利与道义、物质与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道德良知,埋怨心态也最易伴着焦躁疑虑滋生蔓延。越是此时,越应多些淡定。看清自家心灵灰渍且时时勤擦拭,“阳光”就会没有阻挡地泻进心房,我们就会因发现更多美丽而感到温暖,也会因知善信善而更自觉地思善向善,用行动传递真善美。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7日 04 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