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流筝
向商人“借款”敛财、明目张胆收取“好处费”、以经营农场名义“漂白”非法收入、为三个情妇安排事业单位工作、四天报销15.5万元的住宿和餐费……日前,海南儋州原市委常委、秘书长权晓辉因贪污受贿1577.5万元,被海南省二中院数罪并罚,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有个人全部财产。多年来,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为个人捞取利益,而相关监管制度却环环失控。(据4月9日新华网)
细看权晓辉的腐化堕落史,我们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无论是在早期任职期间,还是到升任市委秘书长之后,权晓辉腐化堕落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虚报假账、大肆借款、经营生意、包养情妇,在追求金钱利益和物质享受的路上,权晓辉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其贪污腐败的胆量更是越来越大。最终,权晓辉还是没能逃脱党纪国法的制裁,走上了事业和人生的不归路。
失去控制的权力,是对政治生态最大的威胁。事实上,权晓辉的“权力失控”,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权力监管制度的“失之于空”。其实,权晓辉借助亲戚的名义四处经营农场、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这些在儋州早就是众人皆知的“秘密”,而纪检监察部门却始终未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无形中纵容和助长了权晓辉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在组织部门看来,权晓辉考核表上的“辉煌业绩”,更是成为了他最为有效的“伪装马甲”和“升官砝码”,使得他一路“带病提拔”,从“硕鼠”成长为一只“巨虎”。
事实上,对官员权力的监督之所以会出现“真空”,一些问题官员的累累劣迹之所以难以被发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上的“失之于软”。一方面,在个别地方,纪检监察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纪检监察职责,有的纪检干部甚至淡忘了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他们只是一味地“畏惧权力”,对于那些高高在上“问题官员”往往是“敬而远之”,根本不敢展开调查。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考核和提拔任用过程中,没有发挥好考核鉴定作用,他们往往被“问题官员”的“表面政绩”和“虚夸口碑”所迷惑,从而导致干部劣迹被“粉饰”,甚至是导致“问题干部”边升边腐、带病提拔等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若想杜绝干部的“权力失控”,还需监管制度当真“给力”。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发挥监管职能,要本着“爱护干部”的目的,对干部队伍中的“疑似患者”进行大胆“体检”,不让好干部无端受怀疑,不让贪官逍遥法外;另一方面,各级组织部门要强化干部考察,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全面了解干部,要多听来自基层的真实评价,少听干部的“自吹自擂”,要多看干部亲民爱民的务实行为,少看干部骗取政绩的“面子工程”,要真正拧干干部政绩中的“水分”,发现干部履历中的“污点”,坚决避免“污点干部”浑水摸鱼、蒙混过关和“带病提拔”,还政治一片清净。
相关专题 |
· 刘政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