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君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要点》表示,对公开的政府信息,要依法依规做好保密审查,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与有关行政机关沟通确认,确保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避免出现不实信息甚至“官谣”现象。(来源4月1日人民网)
政府信息公开,首提辟“官谣”,可喜可贺!“官谣”和“民谣”可以说是一对畸形的谣言孪生兄弟。“民谣”的背后是个人的不正当利益作祟,抑或是恶作剧,通过口口相传,或是网络散播,误导社会舆论,干扰公众视听与判断。 “官谣”的产生根源,莫过于是急于想撇清自身污点的某些单位或个人,以谣辟谣,先辟谣再确认,先放风后否认,“官谣”成了一些地方应对舆论监督、试探舆情民意或者敷衍政务信息公开要求的习惯性动作。
按理说,官方发言应该保证其准确性、公正性、庄重性,才能让大众信服,才能真正更好、更快推动事件的解决。 “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网络谣言泛滥人人喊打, “官谣”更是小瞧不得。如果说“民谣”可耻,那么“官谣”就是可怕了。
回望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此起彼伏的“官谣”现象,无论是面对突发事件,还是回应公众质疑,要么答非所问,要么闪烁其词,总让人莫衷一是,不知所云。遇事善于说谎,急于否认,运用自如,一本正经,先否后肯,“官谣”备受诟病,这个“大忽悠”最大的破坏力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强力冲击。可以说,“官谣”招摇撞骗,老百姓就会变成“老不信”;“官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了“公信力危机”。
让人欣慰的是,“官谣”入国办“法眼”,表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越来越务实、越来越较真,无疑值得期待。莫让“官谣”再招摇,首当其冲的是不能让有话语权的“官方回应”坐偏了位置,歪嘴和尚念歪经。针对政府公共危机的处置原则,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主张:“说真话,立刻说。”“官方回应”改“官”念,就要践行“三严三实”,“严”是慎独慎微的自律、勤于自省的审慎、严守纪律的敬畏、坚持党性的觉悟,“实”是脚踏实地的干劲、真抓实干的精神、敢于担当的态度。要有“非我莫属”的责任意识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能听到风声,不是查真相,而是想对策,打太极,制造“官谣”,信口雌黄,混淆视听。
其次,“官谣”横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官方回应”缺乏监管和追责,造成说与不说一个样,说对说错一个样,一家独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肆无忌惮,如同儿戏,自己说了算。问责不彰,“官谣”难止。只有对乱说话、说假话,发布不实消息、虚假消息者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只有制定、完善、落实严格的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和机制,对官方发言有效规范,对“官谣”进行有效惩处,挤干水分和虚假成分,真正对“官谣”亮剑,信息公开才会渐入佳境,“官谣”才不会再招摇。
相关专题 |
· 冬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