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习近平欧洲之行留下的“中国印象”

荆水人家

2014年04月04日15: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此访是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的首次欧洲之行,行程紧凑,活动密集、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欧洲和世界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

亲民勤政智慧的领袖魅力。欧洲之行,历时11天,行程近2万公里,出席了84场活动,会见了9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了6次演讲和讲话,签署了5份联合声明,发表了4篇署名文章……习近平主席用行动践行了“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履职誓言,勤政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出访期间主席一直关注马航失联客机搜索进展,多次发出指示“全力搜救失联同胞,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并派遣特使赴马来西亚处理客机事件,此举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在高密度的外事活动中,从容淡定的外交风格,睿智幽默的外交语言,更体现出了卓越的领袖气质,开创性地先后在荷兰、法国、德国及比利时主流媒体发表4篇署名文章,让世界人民聆听原汁原味的中国声音,内容因国而异,话语质朴亲切,仿佛闲话家常,却又不乏“知行合一”与“打铁方能成铁匠”这样双方民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警句,让人倍感亲切。或许11天的访问无法让欧洲一窥中国全貌,却足以展现中国领导人的领袖魅力,正如荷兰首相吕特在接受采访时由衷地感叹:“中国选择了一位优秀领导人!”

务实坦诚共赢的合作态度。此行之初,在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开诚布公的提出了中国核安全观,没有奥巴马的好高骛远,而是基于人类需要,直面核安全挑战,所倡议的“发展与安全、权利和义务、自主与协作、治标和治本”的四个并重,内容务实坦诚,也表明了中国参与建构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体系的合作态度,为务实合作奠定了发展基调。“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所阐释的合作精神,在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中,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用一次次讲话,一篇篇署名文章,反复强调中欧合作的历史渊源和未来前景。“北京和阿姆斯特丹相距近8000公里,但再远的距离也不能阻挡中欧相互走近、扩大合作的步伐”,“中法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民族,只要双方抓住机遇,相互支持,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让我们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以更加创新和开放的思维,赋予中德合作更多战略内涵”,“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被称为‘欧洲心脏’。‘心脏’脉动越有力,就越能为中欧合作输入更多血液”。这无不体现出中国务实坦诚以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

自信友善担当的大国形象。由于历史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心存偏见,少数破坏分子煽风点火,鼓吹“中国威胁论”,让不少西方媒体和民众对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有着诸多的误读和猜疑。而此次欧洲之行,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中国毫无保留的阐述了自己的“核安全观”,体现大国的担当,也给世界和平发展树立了标杆,更是对猜疑和误读的最好回应。谈到“中国威胁论”,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谈到领土问题,习近平主席表态: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自信坚定的话语,发出了中国声音。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中国这头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已经醒来,必将给世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或许11天的访问无法消除所有误解,却让中国自信友善担当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为中欧间的交往增添了感情纽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路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