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松涛
习近平主席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强调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据3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按照经典定义,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可以说,文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语,只要有利于个人道德完善和社会公序良俗,都可以谓之文明的因子。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反映了我们国家和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向往和追求,符合我们的大国身份和积极姿态。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而薪火相传、从未断续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当然,自信归自信,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搞文化上的沙文主义,排斥或者看不起世界上其他国家、其他形态的文明。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那样,“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上还有少数国家秉持“文明冲突论”,甚至在人类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文明的领域提出了“历史终结论”,并且一厢情愿地抛出了所谓“普世价值”。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文明具有优越性,以此来渗透、干涉甚至打压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这种做法实在是有辱斯文,是打着文明的旗号,做着野蛮的事情。
可以说,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华文明来讲,要保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传统因子,善于欣赏、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对于那些契合度高的文明,可以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于那些个性特征明显的文明,即使不能从理性上认同,也要从感性上给予理解和包容,不能人为制造或激化对立,甚至因此就“老死不相往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关键还是要提升自身的文明程度。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的儒家经典、老庄哲学、军事典籍、中医中药、文官制度乃至“四大发明”等,都辐射亚洲、影响全球,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我们又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领域创造了“中国模式”,这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宝库的又一次丰富。世界越是关注,我们越要努力。当前就是要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与文明内在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本身有着悠久的文明,还能包容和汲取不同的文明,并且不断地发展现代文明,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区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相关专题 |
· 大别松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