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3月24日至2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刘奇葆同志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文明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来源于人民群众,发展于人民群众。因此,笔者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得是“惠民”。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不在于“高谈阔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是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使我们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我们要在深刻认识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到基层文化建设这个薄弱环节上来。近年来,文化领域出现的一种不均衡现象:即“精英化”“高端化”、“大项目”“大投资”的文化产业和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是人民群众获取精神食粮的首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渐渐显露。按照文化改革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别对待,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下里巴人”多一些。
文化体制改革不在乎“形式多样”。文化必须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形成全社会具有向上的、有凝聚力的价值观,从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发展。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下一个重点步骤,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多“接地气”,长惠民生。公益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学艺术繁荣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三位一体系统,不容有一块“短板”。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认识文化在基层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文化与经济平台、改革创新的关系,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从最根本的出发点发展文化生产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如果经济体制改革让百姓“站得更高”,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就该让百姓“看得更远”。文化是智慧结晶、精神境界。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积极、健康、奋进的文化氛围来感染人们群众,让他们在“富口袋”的同时,对精神文明也有更高的追求,从而推广民族、科学、普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相关专题 |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