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中国道路中国梦:海拔4200米上的坚守

房林

2014年03月19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为军人,该往上冲,就得往上冲,道理很简单,我是被需要的——“被需要”的感觉最幸福,那是一种责任。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人人都畅想过青春的梦想。我的梦想,便在西部边陲雪与血的交融中生长、升华……

  穿上这身橄榄绿,最开始不过是想为父母争光。等到进入国防科大遭遇严苛的入校军训,一次次晕倒才让我渐渐懂得了军人的光荣与艰辛。大三暑假,与五名歹徒搏斗并协助公安机关擒拿归案,腰部被刺伤、见了血,心里反倒踏实了:军人不就该这样吗?青春无畏,我愈发坚定了毕业之后的军旅生涯。

  怀揣着理想与信念,我坐上开往昆仑山腹地的“大厢板”。风沙蔽日,崎岖的“搓板路”一路颠簸,三天三夜才赶到荒无人烟的某国防工程施工地。尽管心里早有准备,生命禁区的高原缺氧、艰苦寂寞还是给了我当头一棒。白天,一步三喘,扛着建筑材料往前冲。夜晚,钻进帐篷,烤着火炉仍然冻得睡不着。山上没条件,最多时候三个月洗不上澡,头发、腋下都是虱子,一把抓下去满手鲜血,血汗浸透的军装也只能用冰水冲刷……

  这份日复一日的辛苦、清苦与痛苦,远远超过了最初的想象。特别是,连续70天的夜班让人失眠,平均两天一次的塌方让人心焦,一度也动摇过、徘徊过。直到那一天,我带的新兵蛋子王小龙,被一块落石夺去了年仅18岁的生命,一闭眼,便会忆起他哼的一口秦腔、新兵训练时他父母对我的嘱托。雪山千古冷,战友长眠于斯,时时触动我内心的柔弱。青春定格在风钻掘进的轰鸣声中,可能偏离了梦想的原点,但这份责任却没有理由割舍。

  梦想与责任作伴,这道苦菜,一吃就是三年。我所在的工兵团被授予全军一等功团队。但荣誉的背后,是4名官兵献出的生命,上百人受伤、致残,当然,更有凝聚起来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动能。在海拔4200米的高寒地区施工,任何意外都不奇怪。一次,“工字钢”倾斜倒下,八九百斤的钢铁擦着后脑滑过,后背军装全被刮烂。

  之所以痛并坚守着,关键在于我们懂得为谁而痛、为谁而苦。建设优质国防工程,维护民族团结,都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2010年一天凌晨,喀什克孜河大坝决堤,5000余名各族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危在旦夕。作为宣传干事的我,一手扛着麻袋,一手握着相机,记录下工兵团小伙子们在水中手拉着手堵住决口的奋战。那一幕,堪比那首“为了春回大雁归”的红歌,让人永志难忘。

  白山黑水、橘子洲头,大漠边关、苍茫戈壁,一身的伤痕,一生的回忆,我比同龄人经受了更多辛劳,也收获了更多精彩。而今,戎装已披十二载,漫漫寒夜里,多少回金戈铁马入梦来,多少回又想念千山万水的东北家中,双亲白发、妻有身孕……作为军人,该往上冲,就得往上冲,道理很简单,我是被需要的——“被需要”的感觉最幸福,那是一种责任,是我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某部军官,本报记者周人杰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9日 05 版)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