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佳
“两会期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六次谈及反腐,指出要形成震慑继续“打虎”,锲而不舍“纠风”。 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95万件,其中网络举报38.69万件,占总数的19.8%。专家认为,在网络反腐上,官方正从“幕后”走向“台前”。”(3月12日法制日报)
网络反腐具有不确定性,反腐效果还有待提高。根据当前的反腐形势制定反腐策略,网络反腐还需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反腐、依制度反腐,在社会中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反腐正能量。
从2008年“人肉搜索” 周久耕,网络相继曝出“不雅视频”、“问题官员”等贪腐案例。将网络反腐再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与传统的实名举报、信访反腐方式相比,网络反腐更安全、更便捷、更开放,逐渐成为反腐战场上的“先锋”。网络的广泛参与性可以使权力无时无刻不被监督,有力的制约官员慎重用权、谨慎行事。同时,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可以让领导干部与民众零距离交流,了解民意、反映民意,领导的行为和决策更加“接地气”,大大降低腐败的发生。
但网络平台比较松散,在调查举报的过程中对于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的性质难以界定。与公众知情权相比,官员个人隐私应受保护到何种程度,更需要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在2012年至2013年的网络调查中,网络举报中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网络反腐顿时成了“真假美猴王”。一旦因为“误伤”泄露了重要的隐私,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举报既有利又有弊。但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反腐在网络中“炙手可热”,在现实中却“悄无声息”了呢?网络谣言提醒我们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反腐是十分迫切的。
值得肯定的是,网络举报事件都得到相关部门及时有效的查处,或澄清或严惩,终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结果。这种民众举报、部门查处的“合力反腐”,让人感受到了反腐的力量。
“单打独斗”不如“官民齐心”。民间举报依靠官方查处治理,官方打击反腐行为也离不开民间举报扩大信息源。民间举报与官方查处是相辅相成的。
两会期间,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六次谈反腐,指出要形成继续“打虎”,锲而不舍“纠风”。这些信号让公众对反腐倡廉充满期待,只有将反腐纳入法治轨道、关进制度的笼子,网络反腐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