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
全国政协委员孟学农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表示:有些人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3月11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官员学历飙升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官员的名片上,甚至密密麻麻的加注上XX专业金融博士、XX学者等头衔不一而足。俗话说学无止境,干部去学校“充电”本是好事,可以长见识、增本领,便于日后驾驭复杂情况。但可怕的是,部分干部充电不是因为本领恐慌,而是目的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学历“镀金”。有的干部不惜通过行政手段,混到一张真实的“假学历”。
然而,与学历的水涨船高相比,部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并未直线上升,甚至充斥着廖少华等“水货”官员,难怪孟学农感慨:“有些人读博士是为了图虚名,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可见,官员学历“镀金”背后必有监管的注水。于是,我们看到,部分官员节节翘课,却能以优异成绩毕业;部分官员的论文屡屡被爆抄袭,却能逃过导师的“慧眼”。
事实上,谁都知道学历不能直接转化成能力,“镀金”学历更与提升执政能力没有半毛钱关系。可为何部分官员还是在学历征程上前赴后继呢?其实,一些官员学历造假“动力”十足,根源在于“学而优则仕”。部分单位过分迷信“年轻是宝、学历是金”,而忽略了能力才是官员升迁的“硬杠杠”。不经意间养成了部分官员疯狂的学历饥渴,甚至是饥不择食。
诚然,在全社会学历“高消费”蔚然成风,高校屡屡见诸“学历门”的情况下,简单的批判官员学历注水有失公允。但官员毕竟不是普通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导向作用更明显。因此,打破官场的学历“镀金”要不等不靠主动而为。一方面,组织人事部门要走出唯学历论崇拜症,撤销一些干部晋升的隐形门槛,客观公正的使用干部,让那些使用“镀金”学历的干部没市场。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要珍惜自己的羽毛,让学历“出品”没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