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调整工作“不给力”的县局级“一把手”,是温州市永嘉县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做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去年以来,该县通过推行这一机制,共调整了12名工作“无为”的“一把手”。(3月11日《钱江晚报》)
应当履行职责却百般推诿不履行,该给群众办的事不积极办、不认真办,滥用职权私收滥罚、搭车收费……凡此种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沉疴旧疾久治不愈,共同演绎了一幕幕奇葩的官员“无为”场景。群众应当办、能顺利办的事情“跑断腿、磨破嘴”也办不了,不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更有损政府公信力。永嘉县问责“无为”官员的尝试,瞄准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效能问题,对于这种整歪风祛邪气的尝试,理应点赞。
“一把手”因“无为”被调整是个好现象,抓住了整肃“庸懒散慢”作风问题的要害。“一人正则正一方,一人斜则斜一片”。“一把手”的思想作风是否积极向上、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生活作风是否正派,会对下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其勤政有为,悉心为民,下属必然精神抖擞,勤勉工作;如果其碌碌无为、消极懈怠,下属难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因此,要整治种种“无为行为”,就必须抓好“一把手”作风建设这个关键,拿出“打蛇打七寸”的决心和力度去解决问题,而“一把手无为问责”机制,无疑切中了问题要害。
“一把手”因“无为”被调整是个好现象,这给那些一心想当“太平官”的人敲响了警钟。国富民强梦想的实现,呼唤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敬业精神,需要官员们率先垂范,尽职尽责,真抓实干。而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处世信条的“太平官”们“尸位素餐”,遇到棘手的矛盾和问题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不但延误社会发展的进程,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问责“无为”现象,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整顿,有利于震慑那些存在着“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观念的官员,祛除他们心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落后消极思想。
“一把手”因“无为”被调整是个好现象,有利于让官员们真正体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义。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遵循“无为”之道,要求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该管的不管,不该伸的手不伸,让资源合理配置,让市场自主有序运转,政府在其中只需扮好服务员的角色即可。但“无为”并非撒手不管,不乱插手不等于什么时候都不伸手。面对企业和群众的诉求,只有把本该承担的管理职责担起来,面对问题积极回应、面对困难耐心解决,认认真真办实事、办好事,才是一个责任政府应有的担当。向“无为行为”亮剑,既是行政效能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对人民群众热切诉求的及时响应。官员们只有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搞懂“无为”与“有为”的真正含义,才能让服务型政府的承诺不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