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止“老赖”,还得政府变“基石”添“动力”

梁三石

2014年03月06日15: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强调,要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用制度管住“老赖”。刘奇葆说,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有害思想观念,导致一些人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缺失、造假欺诈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诚信建设既要抓宣传教育,更要抓制度保障。(3月5日 中国文明网)

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对于诚信,中华上下五千年悠长历史进程中,从来不乏柄其操守者。古有商鞅“徒木立信”,今有江西老人郑宜栋替夫还债67年。日前,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又提出的“用制度管住老赖”,无疑又将诚信摆在了突出位置。

去年10月,最高法公布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万多有执行能力但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被列入这一“黑名单”,在贷款、招投标、市场准入、高消费等方面将受到限制。这对“老赖”是一记重拳,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一些“老赖”不再“躲猫猫”、“跑路”了,主动履行执行义务。

看得出来,“红黑榜”制度的建立,的确起到了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作用,也为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的保障。对于诚信体系建设,有了制度建设的保障,也有了宣传教育的手段。但笔者认为还缺少一样“动力”,而此“动力”便是政府要率先垂范。

近年来,网络曝光各地政府及部门欠群众钱不绝于耳。比如广西南宁横县陶圩镇农民谢汝忠1999年借给镇政府和财政所的28万元,14年的艰辛讨债路,换回的只是一堆政府公章印和一纸难以兑现的判决书,后经多方协调,该镇政府向财政借款并加上部分自筹,才于2013年4月还清了拖欠的款项;颍上县五十铺乡政府在村民田炳飞那里赊下的3万元建材,拖了19年才由村干部凑钱还清等等案列。恰恰又表明,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进程中,我们有部分基层政府以及部门却变成了信用意识淡薄,诚信缺失的“老赖”。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执法者,它的行为对整个社会起到导向作用。古语说得好: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意思是说,政府喜好诚信了,老百姓就不敢互相欺骗了。这说明,现实中如果政府讲究诚信,树立起诚信形象,便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讲诚信也会在人与人之间蔚然成风。否则,想在社会上树立诚信之风,恐怕很难,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政府的权力基础,是民众的认同,而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势必使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产生无形的隔阂。相当程度上而言,政府和官员失信,会拖累社会公信。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诚信缺失、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那么我们所推崇的诚信建设制度化也就无从谈起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前重塑社会体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推进诚信化制度建设是政府建设诚信社会的有效手段,但是要想让这一制度不沦为花瓶,那么我们政府就要当好诚信的基石,为实现诚信化社会环境添加“动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