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图远
年年开“两会”,年年有亮点。今年的“两会”,舆论的热词都集中在了多个“不”字上——“不用警车开道、会场不摆鲜花气球,场外不拉横幅标语、不铺红地毯”“不设背板、不插彩旗”“宾馆不再提供一次性用品”“ 不上烟酒、不上高档菜肴”。“两会”没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多了“简朴高效少花钱”,这种亲民、节俭的会风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老百姓也为此纷纷点“赞”,赢得一片叫好之声。会风转变,不是只刮一阵风,刮过就拉倒。今年两会上在形式上的“瘦身”,内容上的“健身”,让与会者看到了中央以“常、长”二字抓作风的决心,也让笔者对这股“两会”清风越吹越劲爽,有了更多、更新、更高的期待。
清新的会风要时时“吹”。会风联着作风,与作风一样有着“旧病复发”的特点,时常会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转变会风难就难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改会风,就要坚决杜绝“嘴上雷声大,行动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的现象,就要彻底摒弃观望风、杜绝一阵风。转变会风要持之以恒,就必须上升到制度层面来,什么会可以开、什么会可以不开,应该怎样开、什么时间开?都应该把会议有无“必要性”的考虑放在第一位,用科学的制度规定下来,用制度把好的会风固定下来,严格的依照制度去执行,让简朴、务实、高效的会风成为常态,不再成为“亮点”。
清新的会风要层层“吹”。上面怎么“行”,下面就怎么“效”,全国“两会”会风成焦点,具有“标杆”效应,兼有导向作用。转变会风只是由中央开了个头,各地会风要实现“旧貌换新颜”,推动八项规定的“落地”,还得靠政府把转变会风的正能量进行层层传递,靠各级领导干部把“素颜”开会当成风向标,积极跟进、主动转变,让会议“瘦身”,提倡多出“干货”、“硬货”。一股清新的会风是一种能量。转变会风就是要有“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的力量,“吹”去开会的陈规陋习,让中央“减、俭、简”的清新会风吹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去。
清新的会风要多多“吹”。会风是作风的一种,转变作风要从转变会风开始。全国“两会”新风不仅要推而广之、散发出去,还要往深处吹、往远处吹。会风不正的问题根源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在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讲话被群众戏称‘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 还有的领导干部沉迷于搞“面子工程”、“参观工程”,讲话是“假大空”,做事是“空大假”,不走“清新”风格的路线,这些都是作风问题的顽疾。解决作风问题的秘钥,归纳起来主要还是“形上要简、质上要实”。要开短会、说短话、行短文,讲实话、干实事、出实效,多揭一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皮”,多露一露实事求是这个“肉”。
自上而下的会风转变,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彰显的是一种风格,传递的是一种精气神。要以这种清新的会风为起点,扎扎实实做事,尽职尽责为民,以好的作风促进党风作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