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读懂“掌声减少”深意,让两会多些好声音

福满天下

2014年03月05日14: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每年的“两会”都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会场内外不时被媒体挖出的花絮,则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今年,笔者注意到这样一则有意思的消息:在3日的全国政协开幕大会上,有细心的港台媒体记者发现,俞正声主席所作的工作报告,收获的掌声频次大幅减少了。

在诸如两会这样重要的政治盛会上,讲话人言至精彩之处,被全场回以热烈掌声,不仅是对其起码的礼仪尊重,更被视作对其言论的某种政治认可,其间所营造的热烈气氛也利于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然而,细细想来,代表委员们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其一言一行绝非代表自己,而是在为民请命,为国建言。会场上掌声再密集,气氛再热烈,只是代表委员们对会议形式上的介入。与之相比,在履职的过程中,代表委员们能否为推动改革所提出有分量的真知灼见,能否代表民众发出振聋发聩的“民之所呼”,能否对政府施政不足之处给出金玉良言般的建议,才是公众更为关注的焦点。

解决问题是两会存在的重要价值,“只知道热烈鼓掌、点头称是”的代表委员无疑是不合格,也是不称职的。正如人民日报微博短评所提到的那样,“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语;你认真,民主才能运转起来”!诚如此言,要在两会上履行审议、监督和讨论的职能,说话之于代表委员而言,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与鼓鼓掌、拍拍手的“举手之劳”相比,面对棘手、敏感的问题,面对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面对公私利益的抉择,便绝不能用“何足挂齿”的态度去对待。

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以来,从压缩会期到精简讲稿,从不摆花草到简化议程,一直在努力倡导更为简明轻快的会风。延伸至此次两会,“掌声变少了、用餐节约了”等新风向的背后,是会风越来越务实的一脉相承。掌声不再常态化的同时,意味着代表委员们有更多精力去展开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进行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这一多一少、此消彼长的背后,演绎的是曾经与大众遥不可及的两会“更接地气”的精彩。

“于细微处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减少掌声,为两会会风定下了务实求新的基调,呼唤观点交锋,则对代表委员们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意见,还是抨击某种社会现象,或是就某一问题当场质问相关部门负责人,亦或是把深入基层收集来的民意和信息上达天听,以推动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只有在代表委员们言语碰撞中迸发出更多的火花,才能凝聚更多的改革智慧正能量。我们也期待着,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热烈氛围中,两会能传递出更多“好声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