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59岁现象”警醒领导干部当珍视“晚节”

朱海涛

2014年02月27日10: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法治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根据中纪委公开的2013年查处的案件情况,当前腐败案件“59岁现象”依然显著。根据中纪委监察部公布的案件数据,被查处公职人员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39岁;其中,51岁至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3.7%,“59岁现象”明显。 《京华时报》2014年2月25 日

一个个晚节不保的官员翻身落马,我们既感到可恨,又感到可惜。可恨的是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无视党纪国法,大肆借机敛财,败坏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可惜的是一个清清白白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干部,到了临退之时却落得个“晚节不保”的悲惨下场。

宋代朱熹曾言“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确实,一个人一时一事谨慎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历史上许多人物,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帝王将相和农民领袖,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虽能慎初,却未能慎终,最终身败名裂。解放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则可以说是我们党的队伍里未能慎终的典型。现在,也常有一些勤奋、清廉了大半辈子的领导干部,在临近退休之际违法违纪,一生清名毁于一旦,甚至身陷囹圄,或被判极刑。记者统计发现,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大老虎”中,以公开通报被调查时间为准,刘铁男、倪发科、陈安众、祝作利均倒在59岁的门槛上。

虽然这些贪官都受到严惩,但为什么“59岁现象”屡有发生?为什么到了临退时,这些官员会来个最后的疯狂?为什么没能把“清白”之身一直保持到最后呢?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水务局局长孙慎普在他忏悔书中这样写道:“政治上进步没有希望,自然想退路多一些,一心想着离岗后再干点事,先攒些资金,为将来发展积蓄后劲。”

未能慎终,究其原因,这些党员干部意志衰退,倒在“59岁”的槛上,一是“最后捞一把”。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己干工作一辈子,现在年纪大了却职务不高、钱财也不多,便想在即将从位子上退下来之前,为自己留条后路,为子女留点财富。二是居功自傲。自以为对党和人民贡献很大,对比自己的所得,内心失落,心态失衡,于是产生了赶快补偿的错误心理。三是抗不住诱惑。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想法,特别是在灯红酒绿面前,失去定力,“心花、头晕、目眩”,对奢靡的生活由向往到痴迷,终于“潇洒”掉了自己的晚节。

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如何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晚节,永葆共产党人的纯洁性,这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严峻考验。一个守不住晚节的官员,最终的结局必定焦头烂额。“声妓晚景从良,贞妇白头失守”应为每一位领导干部所诫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做到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省、自警、自励、自律,保持清白晚节,真正做到善始善终。

各级组织、各单位要加强对这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名利地位、进退去留,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继续认真负责地做好工作。同时,加强对即将退休领导干部的监管,尤其是“一把手”和管钱、管人领导干部的监管,及时开展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晚节不保”!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