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城镇化中国·我的回乡观察⑤:三天,等于一辈子

王向阳(河南省上蔡县)

2014年02月24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传统习俗下的婚恋速度,竟然比网络时代的闪婚还要快。这,究竟是选择,还是无奈?

         

  今年过年,我们家发生了一桩大喜事:堂妹年方二十,在老家相亲中,初六见面,初九送礼订亲,用时三天,就确定了一辈子的归属。

  “三天,等于一辈子”。在社会风气日益开放的语境下,这种现象是否合理?此种相亲形式结合下的家庭,又存在着怎样的隐忧?

  相亲比网恋来得真实,毕竟介绍人对双方家境及人品有所了解;相亲又比邂逅来得稳妥,毕竟一见钟情的感情往往很难长久。相亲不是爱情最理想的途径,但对于农村人来说,却是通往婚姻殿堂的捷径。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知根知底,这是相亲之所以存在并且合理的重要前提。

  堂妹的故事就发生在彼此熟悉的乡土社会。堂妹一家在西安做生意,有车有房、更有存款,家境在当地还算优越。嫁人是门艺术,用我二叔的话说:“要么图人,要么图家。两者都占,最好!”相亲对象是我干弟弟,一家人在东莞开工厂,效益挺好、家境不错,今年21岁,年龄也适合。于是,见面之后,双方迅速进入结亲程序。

  首先是“送见面礼”,一般在1万8到2万2之间,礼品主要为烟酒、饮料、方便面、糖果等,20到40箱之间;紧接着是“送大礼”,“大”不仅体现在严谨正式的程度,更体现在送礼金额上,男方经济条件好的会送到五六万,经济条件一般的也会送到三四万。“送大礼”之后,自然是选择良辰吉日、喜结良缘。走完这所有程序,堂妹只用了三天时间。

  或许还有人慨叹,传统习俗下的婚恋速度,竟然比网络时代的闪婚还要快。其实,这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酸辛和无奈?堂妹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由于常年背井离乡,忙于为家里挣钱,一年也只有过年那几天在老家。漂泊异乡,可以选择外地适龄青年恋爱结婚,但是结婚之后异地奔波,对于农民工来说显然是不可承受之重;回到老家,又只有那么几天时间,让他们跨越从恋爱到婚姻的所有路程。这,究竟是选择,还是无奈?

  社会学家吉登斯曾提出“情境性”的概念,即具体评价应该放到具体情境中去。从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闪电相亲”,也具备现实语境中的合理性。然而,三天的感情厚度,能否支撑一辈子的幸福?恐怕,一句“知根知底”还不能取代恋爱经历,结婚之后还需要补充恋爱的营养。

  说到底,让青年农民工拥有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家庭,同样是流动时代的一道考题。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4日 05 版)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