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邓颖超拒收“两斤小米”是永葆本色的见证

林伟

2014年02月20日16: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读《邓颖超回忆录》,被一件小事所吸引、所感动。说的是1970年,邓颖超陪同外宾去延安参观,延安人民要她捎两斤小米给周总理,她说:“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不过,钱和粮票你们得收下。因为我们党有不收礼的规定,我不敢违背。否则,我要是带回去总理会批评我。”收了钱和粮票,邓颖超才带走了两斤小米。

按理说,两斤小米送总理,是延安人民的一片心、一片情,没有不收的“道理”,而德高望重的邓大姐却真的不收延安人民赠送的小米,这是因为我们党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有不收礼的规定,她不敢违背,也不能违背。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心目中,廉洁自律、永葆本色就是要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有“特殊”,更不能有“例外”。

记得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在延安采访时看见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铺着破草席子的土炕上,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布做成的背心,他把从这些革命伟人身上看到的精神称之为“东方魔力”。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

廉洁是一种浩然正气,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政府廉洁,则民心汇聚、百姓拥护;政府贪腐,则众叛亲离,必将被人民所抛弃。而纵观古今,大凡廉洁自律的为官者,都是从“小”处一点一滴严以律己。清朝官员张清恪升迁时面对贺礼,一概拒收,并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一代廉吏包拯始终把自己“纯洁的心灵”从小保持到老,成为廉洁的表率、正义的化身。

由此观之,正如古人所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干部的腐化变质,往往也都是从小事不注意、小节不检点开始的,从“吃点、喝点、玩点、收点等小点”起步的。小节不保、小腐不断,进而因小失大,大节丧失,这是腐败的一种规律,也是一种定律。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邓大姐不收延安人民赠送的两斤小米,就是一面廉洁自律、永葆本色的明镜。廉洁自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又是一个终身的课题,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为政之要。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思想境界,而且是一种责任要求,是党员干部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来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

正所谓“大事看才,小事看德”,凡是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必定是能在细微处严于自律的人,而在一些小事上放纵自我的人,必然走向蜕变堕落。所以,不收两斤小米可见精神,体现品性,关乎形象。对此,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有所思、有所悟,把小事放到大业、小节放到大局之中加以把握,防止积小成大、因小失大,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以廉洁的作风、廉洁的形象和廉洁的品质来赢得组织的信赖和群众的拥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林伟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