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城建“豪可敌国”是“舍本逐末”

倪洋军

2014年02月20日14: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城建工作,其中当然包括城建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推进,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一些地方不惜巨资搞城建,甚至举债建新城,有的城建项目不分昼夜地施工,“路堵心更堵”。有的城市每年城建投资更是动辄百亿、千亿,堪称“豪可敌国”。而人们在满目“水泥森林”的所谓“现代城市”中,找不到过去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子。这种城建“豪可敌国”的现象,很是发人深思。

城建“豪可敌国”是形象工程的翻版。城市建设,城建项目,绝不是大拆大建,必须量力而行、量财而出,必须注重内涵建设和品味打造,绝不能一味贪大求洋,耗费巨资,甚至靠政府借贷、民间集资等搞城市建设、景观打造,更不能“豪可敌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是,为何一些地方总喜欢在城建项目上不惜巨资,说白了,还是源于地方领导对形象工程比较热衷,必须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这其实也是“四风”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追求形象工程的翻版。因此,必须下大力气祛除地方党政领导头脑中的“四风”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城建“豪可敌国”是以人为本的缺失。人民群众是城市的真正主人。城市建设必须突出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长远发展,切忌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要注重保护旧有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元素,不能强推强拆,甚至建“空城”、造“鬼城”。城市建设上贪大求洋,搞“豪可敌国”不但会浪费有限的财政资金,还会使民生工程、民生事业被荒废,是对党的宗旨意识的背离,也不可能真正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落到实处。如果再打着民生的幌子,干出伤民心的事情,则更会让老百姓在背后戳脊梁骨,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城市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要着力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公共道德品质,同时要想方设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离开群众幸福搞城市化,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城建“豪可敌国”是科学发展的偏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城市建设工作中,也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急功近利。然而,现在很多地方领导恨不得在任上把所有工程都搞完,有些领导为了政绩和GDP拼命建设,不管离开之后还能否可持续发展。甚至为了搞所谓的建设,欠下了一屁股的政府债务。而各地还债基本靠卖地。也许一些地方现在的债务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偿债能力是匹配的,但要制定合理的举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规律,把资金管好、用好,用出效率、用在该用的地方,绝不能偏离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始终做到重长远亦重当下,重当下亦是重长远!

城建“豪可敌国”是群众路线的违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重要法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总遵循。在城建中,无论是规划的制定,还是项目的推进,都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只要大多数群众不同意、不满意、不支持、不认可的规划和项目,就不能盲目地上。这是坚持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在城建上,不是走群众路线,而是靠拍脑袋决策,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的一套,所谓的“豪可敌国”更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极大违背,是必须坚决纠正的。

公道自在人心。一些地方政府在不惜巨资搞城建,甚至举债建城“豪可敌国”,不是看当下政府如何解读、如何自圆其说,是要交给人民去评判、让后人去评说。而说一千道一万,不切实际、不合民意,甚至绑架民意、焦灼民心,就是“舍本逐末”,如果再在“某拆拆”、“某挖挖”中暗藏不可告人的猫腻、勾当,则是必须严厉问责、坚决叫停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相关专题
· 倪洋军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