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为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继续深入扎实开展,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日前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八批学习书目。书目包括《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等7种图书(据2月18日《人民日报》)
据报道,从2010年初开始,中宣部、中组部就陆续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4年来,先后8次共推荐书目48种,其中既有马、恩、列、毛等革命导师的经典著作,也有《苦难辉煌》、《解放战争》等党史文学类作品,还有《辩证看 务实办》、《六个“为什么”》等理论通俗读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需求,在各级党组织中营造了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有资料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也许统计数据未必准确,但国人“低阅读”甚至“不阅读”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宣部、中组部两部4年持续地“荐书”,其良苦用心同样值得党员干部好好品读。
懂得“读书好”。就是要能够悟透读书的好处。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学大师季羡林引用过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他还专门写文章来论述这简单朴素的道理。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多元化,还可以数字化,读书学习是一种基本技能,如果不读书、不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毕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懂得“好读书”。就是要把读书作为平生的爱好。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堪称“书痴”。据专为毛主席管理图书的徐中远记载,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那一天的5时3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可以说,毛主席读书已经不是活到老、读到老,而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读书应该成为贯穿人生全过程的一种行为,而不只是生命某一阶段的事。
懂得“读好书”。就是要多读值得读的好书。必须看到,现在有的干部也读书,但读的不是什么好书。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竟然随身携带《赌术精选》、《赌术实战108招》,视如珍宝,先后17次到澳门豪赌,输掉公款4000多万元,也输掉了自己的人生,真是可悲。著名作家丁玲蒙冤关在监狱里的时候,认真研读了《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她后来深有感触地说:“革命导师为我们写了那么好的书,如果我们不认真去读,岂不是枉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了一遭?”现在,中央两部推荐的,恰恰都是这样的好书。
读不读书,固然属于个人的选择,但又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党员干部倘能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也不枉中央两部一片苦心。
相关专题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