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级各地从严管理和控制官员因公出国(境),坚决杜绝一般性出国考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在官员因公出国(境)安排上暗藏“猫腻”:除了“大会”套“小会”之外,有的因公出国(境)团组还表现为“照顾性”出访。经常会有一些单位找外事部门说情,某领导即将退休,再不出去就没机会了。有的单位则干脆把出访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福利待遇,在出访名单中,经常出现后勤处长或监察室主任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人大副主任出国招商引资等“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凡此种种的“猫腻”究竟源于什么原因呢?
制度执行力不够。应该说,对于官员因公出国(境),从中央到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定和要求,什么样的出国(境)安排可以批,什么样的人可以出国(境),也有着严格的制度约束。但是,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个别干部,在执行制度的时候,不讲原则讲人情,看领导安排,等上级指示,该严的不严,该放的不放,看人兑汤,把关不严,将制度当成了摆设,或者说在制度的执行上打了折扣,使得一些明显不合规的官员因公出国(境)得以获批或被暗渡陈仓了。制度管根本。要想规范官员因公出国(境),强化制度执行是重中之重,要给制度执行创设宽严相济的政治环境,通过制度建设,让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团组自己不敢去。
官本位思想泛滥。官员因公出国(境)的前提是因公,或者说是公务的需要。但是,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官员打着因公的幌子行“徇私”之实,将出国考察演变成了“照顾性”出访和“排他性”福利。这其实是官本位思想泛滥的一种表现。在有些官员看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职在位的时候不享受,等退下来就没有机会享受了,于是只要有政策空子就去钻,只要有利益空间就去寻。更有甚者,将接受企业或他人安排的“变相旅游”当作理所当然,沦为权力腐败还揣着明白装糊涂。因此,官本位思想不剔除,特权腐败难消除,假借因公出国(境)的违规违纪行为也难以根治。
群众监督被搁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让群众监督政府、监督干部、监督工作,是打造阳光政府、廉洁干部、透明工作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在官员因公出国(境)工作中,不能缺失公开透明,尤其不能没有群众监督,否则,“猫腻”便会出现。但是,一些地方官员的信息公开意识不够,常常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对一些必须公开的信息不予公开,在官员因公出国(境)这样的问题上,更搞得很神秘,不愿公开或不敢公开,以致于群众监督被搁浅。而正因为没有了群众监督,一些官员也才“胆子”更大。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要想杜绝官员因公出国(境)暗藏“猫腻”,使其名实相符,必须坚决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出国团组出访前后,组团单位和派员单位须将整个出访情况通过一定方式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坚决对一些存在违规的申请劝退和核减的同时,出访回来后须公开其在境外展开合作的协议、文本和图片,并由外事部门、组织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检查,从而将违规违纪行为降到最低。
当然,官员因公出国(境)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在“管住一头”的同时,还要坚持“放开一片”原则,鼓励经贸、科技教育和文化等一些真正有实质内容的团组出访,为一些情况紧急的团组开辟出国(境)绿色通道,真正使官员因公出国(境)名至实归,让“猫腻”无处可藏。
相关专题 |
· 倪洋军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