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2014年02月15日09: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元宵一过年过完,打起精神好干活。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项改革箭在弦上。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个人利益的觉醒,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关乎市场经济的成功程度。改革之途,国家、社会、个人,应该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答案——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社会关切。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优胜劣汰,效率大增。但如果“一切向钱看”形成风气,就会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诚信、道德统统抛弃。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更需要坚守价值观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是一种思维方式,但不是一切。搞市场经济,不是要搞“市场社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能使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出了社会的发展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最终之于国家,则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在市场即将发挥更大作用的未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什么?
一是需要个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说,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因此,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后面,还有“良好道德的人”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需要政策。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近日已出版单行本)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三是需要社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到成功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成功结合,形成一个与现代市场体系配套的,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另外,还需要接“地气”。市场经济不断给我们带来“财气”,也形成无所不在的“地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不接好这个“地气”,实事求是。
要接地气,就要与现代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更加紧密契合,就要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就要增强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如此,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诉求和价值愿望。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