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飞
春节是个快乐的节日,家人团聚、亲戚互访、朋友相告,每个人都累并快乐着。但在节日中也遇到了一些令人发指的“恶现象”,不得不引起所有世人的深思。去年的春节,在一个出租车上听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小偷为警察偷手机的故事,一个是拿老鼠头当兔头卖的故事,听了未免心惊胆寒;今年的春节,不仅遇到了在电梯里“拉屎”的事情,还遇到了在电梯里烧广告牌的事情。两个春节中,两个故事、两件事情,使我深深地为“民风”担忧,但中央电视台一档“家风”的节目让我茅塞顿开,由此想到:家风不仅决定民风,而且影响党风。
“家风”,从字面意思看是一个私人的问题,但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风”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民风”。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总有两句话要在嘴边反复叮咛,一句话是出去不能跟人打架,一句话是不能偷人家的东西,这两句话太朴实但确实是一种“家风”,虽然那时还没有“家风”的概念,至多可以称作是一个“家教”。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家风”其实是一个古人非常重视的问题,因为他决定着一户人家、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命运。
家族是原始的社会单位,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比如,在农村两委的换届选举中,家族势力的因素首当其冲。家族如果有好的“家风”,就会对社会产生正能量,如果搞歪风邪气,那就只有负能量。追根溯源,“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源头,看一个地方的“民风”好坏,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家风”大概就略知一二。在民间,孩子相亲时都要打听一下“家长”的情况,其内理就是在考查“家风”,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世人如此重视“家风”,虽然是从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但也给社会工作、党的工作很多启发。
“家风”决定“民风”,“民风”反映“家风”,这是从家庭和社会角度的狭隘认识,是一个静止的看法。“家风”不是一成不变的,“民风”也是可以改变的,缺少的是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念的引领。当下,全党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看似党内的事,实则全民的事。反对“四风”不是简单的目的,而是一种正“党风”的手段。如果把“党风”仅仅理解为党内的事情,那是一种不正确的观点,因为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党风”要强,而且要引领出好的“民风”。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全体党员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其根本是要引领“民风”。开门搞活动,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也是联系“党风”、“民风”的纽带。教育党员是党内的事情,但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教育群众同频共振,因为党员也是群众中的一员。毛主席曾经说过,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因此,重视“民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党风”建设的一种创新,正所谓“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但“党风”和“民风”有一个共同的连接点,就是“家风”。
家,有小家,也有大家。一个家庭是一个家,一个家族是一个家,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家。可以说,家是所有社会细胞的最核心部分,“家风”也就成为了“党风”、“民风”的一部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就应该从“家”抓起,从“家风”改起。有的地方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需要更进一步继续进入到“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用良好的“党风”教育和影响“家风”,使“家风”成为改变“民风”的利器。这样,就形成了“党风带民风、民风促党风”的良性循环,中国梦就实实在在成为了每个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