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昱旭
马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其实,这已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第二次“新年访贫”。中共十八大后的首个新年前夕,他曾赴河北省阜平县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蛇年春节前夕,他又来到有“瘠苦甲天下”之称的甘肃省定西市考察,深入偏远山村困难户家,看望慰问群众。(据1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习近平在走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老郭一家时,一句“知道你们生活有困难,我特地来看望你们。”给人以真情,予人以温暖。新年“访真贫”,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恪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的为民信念,践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切关怀。
习近平带头调研民生实情,以真情温暖困难群众,实乃听真话、摸实情、问需于民的表率。再对比当下一些领导干部,对于问需于民认识不深刻,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室内文件研究多、下去调查研究少,听取汇报多、与群众接触少。即使下去,也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往往是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真可谓是轰轰烈烈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这样自然就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接不到真正的“地气”。
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开启之后,改革举措的推进,需要边摸底、边探路,而民生问题又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领导干部下基层,一方面是在督促改革落实,另一方面,摸实情、看问题也是为了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政策好不好,百姓最清楚,办民事、解民忧还得听民声。问需于民,正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其目的就是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加务实的措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办好老百姓最希望办的事、最急需办的事、最难办的事。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部分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因病、因灾返贫问题也很突出。选择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连续“访真贫”,表明习近平对于困难群体的深切关注,对于扶贫开发、探索“共富”的高度重视,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问需于民树立了“真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