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子
截至1月23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两会”。“两会”上亮相的新一年地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与往年相比数字上有一定降幅。其中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降幅约5%。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降幅为30%。(1月23日新华网)
中央八项规定实行以来,一个节一个节地抓,一个标一个标地治,就像拧螺丝一样,公家的钱袋子越来越紧。在此背景下,各省“晒”出新一年“三公”经费预算下降的成绩表,既在公众的意料之中,更在公众的期盼之下。客观地讲,大多数公众对各省区市“三公”经费预算的下降幅度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多大惊喜。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经费可以省多少,外行人也许不太懂门道。同在禁令之下,为什么有的省市区“三公”经费下降幅度高达30%,有的地方只到5%,甚至还有地方仅要求“零增长”?从“三公”经费预算下降情况倒推,不难看出对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的认识与表现差异。
世界任何一个政府的运转,都需要一定的“三公”经费保障,否则就无法正常运作。长期以来,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支出庞大,浪费惊人,“一杯酒一桶油、一桌饭一头牛、屁股下面坐着一头牛”,群众意见很大;同时,“三公”经费“晒”出的预算和决算,缺乏具体化的透明度,看得懂的有几人?
“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不将“三公”经费的水分挤掉,就谈不上“过紧日子”。“三公”经费预算的下降“幅度”,目前还是“革命靠自觉”。形式上,政府的“三公”经费预算自说自话,想多少就多少;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预算的“三公”经费往往有一项数额不小的“其他支出”。
反对“四风”,“三公”经费要降,不降难以服众。至于降多少,该由制度说了算,呼吁能给“降幅”做个“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