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压缩“三公”经费是过紧日子的前奏

边城浪人

2014年01月22日16: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今日,云南省召开人代会,吉林省召开政协会议。自1月6日宁夏政协会议召开至今,已有28个省市区的两会陆续召开。浙江、北京、河北、江苏、宁夏、青海等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公”经费支出具体压缩比例,压缩比例最高的为浙江省,达到30%,江苏、宁夏、青海均提出压缩5%。(1月20日 来源:人民网)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经费。而“三公”经费的消费则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容易利用公款吃喝、滋生腐败的领域之一。近些年来,“三公”消费的庞大数据一直是网络媒体和民众讨论的热点,特别是部分党政机关在“三公”消费的公示公开力度上不力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寻租”等问题,让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队伍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规章制度、条例禁令,从“八项规定”到“六项禁令”,从整治“四风”到禁止“公款大吃大喝“,从“公车改革”到“禁烟令”的出台等等。可以说,出台的制度禁令一项比一项详细、一条比一条具体。各级党委政府也顺势而为,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工作实际出台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当然,压缩“三公”经费也就成为这些实施细则中最令人关注的焦点。余以为,压缩“三公”经费正是政府过紧日子的前奏。

特别是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一道又一道禁令的迅猛发力,厉行节约和艰苦朴素已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严格做到的行为准则。所以,各级各部门节约的“三公”经费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么,如何用好管好节约的“三公”经费和这个“钱袋子”,也就更加考验着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而浙江、北京、江苏等地将党政机关节约下来的公务经费用于为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这着实是一技“好招”。不仅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务实的民生情怀,而且能够真真切切的解决一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当然,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就更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群众利益至上的工作原则,让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业上,以下大力气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事情办实办好,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不断扩大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工作,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要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力求将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置于“阳光下”,有效消除“三公”经费使用的“灯下黑”现象或是腐败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政府清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