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蝶梦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期通报,各驻京办事处接待数量同比平均降幅达70%。但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令撤销,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然私下运行。受八项规定等政策影响,各地驻京机构接待数量明显减少,但有些接待任务依然较重,公款吃喝甚至公款腐败仍有潜在空间。(新华网 2014年1月21日)
原本,按照规定,国家近年集中撤销625家驻京办事机构,并严禁以变换名称、转移驻地等形式变相保留。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本应撤销的驻京办却钻了制度的空子,大搞变通,纷纷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在京工作人员服务中心”、“驻京联络处”或公司、会馆。还有一些高校也以“驻京研究院”等名义,变相设立驻京办。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驻京办“名亡实存”屹立不倒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和中央各部委就近交流的需要。当初驻京办成立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地方和中央交流。因为,长久以来,地方建设发展项目审批很多都集中在中央各部委手里,“跑部钱进”成为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捷径。“你不跑不送,吃了暗亏,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跑、一起送。”
二是让中央就近了解地方成绩的需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市县众多,中央要了解地方的经济社会民生等建设发展情况非常困难。驻京办的存在就是为了推介展示地方形象,让中央各部委“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各地情况。但是,这种形象和情况往往都是正面的而且是经过粉饰美化后的成果,有着不少的“水分”。
三是让领导干部谋取政绩和私利的需要。一方面领导干部为着个人政绩仕途将驻京办打造成接待和逢年过节送礼的“代理人”。 当地干部进京,经常会以“一起吃顿家乡饭”的名义,宴请一些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既安全,又有特色和面子。每逢佳节,驻京办都会去看望在京的该省籍贯的领导干部,以及曾经在该省工作过的领导干部。这种惯例性的慰问以当地土特产品为主,有时价值也很可观。此外,当地领导为要项目,不仅要宴请相关部委领导,还要准备一些礼品。另一方面则是借机谋取私利。驻京办除了承担公务,还是领导的“生活秘书”,要为领导及其家人来京就医、子女就学等提供“一条龙”服务。更有甚者还利用驻京办的财务管理漏洞,借公款接待之机开出巨额发票充账,把公家的钱揣进个人腰包。
如此种种好处,地方自然缺乏主动撤销驻京办的动力,而且在“谁撤谁吃亏”的心态作祟下,恐怕不仅不会撤出,还会千方百计的强化驻京办的职能和作用。但是,驻京办作为特权的产物,不仅成为了公务接待的“避风港”,而且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影响党风政风好转的“老鼠屎”。笔者认为,要扫除这个“特权怪胎”,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清理整顿各级各类驻京机构,疏堵结合打击私下运行的驻京办,并且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防驻京办成为治理公款浪费腐败的薄弱环节。而从长远来看,则应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铲除“跑部钱进”的土壤,规范“三公”消费支出,从根本上杜绝驻京办乱象。